
会议现场 主办方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通讯员 宋弘 记者 张清俐)5月22-23日,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档案》杂志社共同主办的首届“档案与民国史研究”学术讨论会在山东大学成功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讨论会。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助理研究员林威杰,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张晓宇,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陈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张乐,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马光,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陈梁芊,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严海建,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博士生曹鲁晓,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曹辉,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烨昕,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生李俊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生张祥梅,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副教授杨发源,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讲师马思宇等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发言。
会议专家在会议过程中和圆桌讨论环节对论文做了精彩评论。山东大学图书馆馆长赵兴胜教授在发言中指出,档案资料在民国史研究中的确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除了档案资料外,还有大量的已刊资料还未得到充分的利用。他以图书馆进购的书籍为例,很多的档案资料已经刊发出版,这些资料也都是档案资料,他鼓励青年学者应多多利用这些资料,不断充实自己的研究。《抗日战争研究》主编高士华在发言中特别指出了文章的文字问题,呼吁青年学者一定要在文字和逻辑上狠下功夫,只有清楚、明确的文字,才能更好地表达学术观点。《中共党史研究》编审乔君也表达了同样的建议,希望青年学者不断锤炼文字能力,强化问题意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馆长曹必宏研究馆员和《民国档案》主编杨斌研究馆员也表示,青年学者要不断努力,提升自己,同时也表示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继续开展学术合作,培养青年学人。
2021年是山东大学建校100周年,此次学术讨论会中展现的跨学科思维、扎实的史料功底和强烈的问题意识也充分践行了新文科建设的理念,为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贡献力量。与会专家也一致认为,今后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加深学术合作,为培养优秀的青年学者、生产优秀的史学研究成果贡献力量。

与会学者合影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