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稷下:中国民俗学高峰论坛(2021)参会人员合影樊枫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项江涛 通讯员 傅灵犀)5月21日至24日,由中国民俗学会和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共同主办,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和《民俗研究》编辑部具体承办的“论道稷下:中国民俗学高峰论坛(2021)”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本次论坛系庆祝山东大学建校12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
自20世纪初叶中国民俗学发轫以来,经过几代学人的共同努力,民俗学已经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门显学,得到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兴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背景下,民俗学对内如何加强学科自身建设、对外如何适应社会需求,已经成为学科发展亟需讨论的重要议题。本次论坛立足学科发展现状,旨在探讨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学科未来发展前景。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中,学者们各抒己见、切磋琢磨,既有宏观层面对学科建设的探索,也有针对具体而微的民俗问题的思考。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施爱东主持论坛开幕式。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王加华代表主办单位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致辞,王加华教授回顾了山东大学在民俗学、民间文学领域的学术传统,提出了要站在民俗研究与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度上,坚持扎根于田野调查,为学科发展做出更多的努力和贡献。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叶涛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追溯了山东大学“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初心使命,并谈及此次论坛的缘起。他指出,自《歌谣》周刊创办以来,中国民俗学走过了100年的风雨历程,其成绩值得充分肯定,对于学科内部存在的问题也应当予以真诚反思。
在5月22日的研讨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朝戈金在主旨发言中,纵观民俗学在美国、芬兰、日本和中国的发展历程,对民俗学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并结合口头诗学的研究,呼吁民俗学贡献更多思想上的烛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施爱东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徐赣丽教授以及王加华教授分别以“讲故事的民俗学:实证民俗学取迳之一”“从乡村到城市:中国民俗学的研究转向”“个人生活史:一种民俗学研究路径的讨论与分析”为主题,从实证研究、都市研究和个人生活史研究这三个维度,对民俗学如何更好地实现知识生产做出阐释。武汉大学李向振教授以“面向民众的知识和知识生产的实践民俗学”为主题,分析了民俗学目前存在的三方面问题,倡导回归机制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康丽教授在“公共危机时刻的学科实践与学者自觉——疫情中的民俗学思考”中提出民俗学应朝向当下,积极履行学科公共职能;山东大学张士闪教授在“当代中国民俗学田野研究反思”中主张关注民俗叛逆者及个体“俗化”过程,避免田野作业中将对象简单化的倾向;清华大学刘晓峰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吕韶钧教授分别以“节日研究:时空文化体系的话语权问题”“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民俗体育)学科建设的思考”为主题,先后聚焦于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时空文化体系和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转型问题,展现了两种富有价值的研究取向。
5月23日,北京大学陈泳超教授、上海大学黄景春教授、北京大学陈岗龙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毛巧晖研究员四位学者围绕民间文学展开讨论。陈泳超在“以‘仪式文艺’开拓民间文学研究的新领域”中强调了民间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关联,主张采用“仪式文艺”这一概念拓展(收复)民间文学的研究领域;黄景春在“民族记忆构建的民间文学方式”中分析了民间文学对于文化记忆延续和民族记忆建构的重要作用;陈岗龙在“关于东方民间文学的学科共建”中提出了中国与东方其他国家在民间文学方面的联系,认为双向合作将大有裨益;毛巧晖在“盘瓠神话研究——学术史视角的思考”中分析了民间文学的通俗化实践及其在民间文学学术史领域的价值。另有三位学者从多元视角切入民间文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赵丙祥教授以“由‘经史’观‘风俗’——从葛兰言与高本汉的分歧说起”讨论了如何通过把握中国文明的核心议题来理解民间文化;中央民族大学林继富教授在“故事诗学:人民生活的叙事实践”中主张看待民间故事时不仅要看到文学的审美,更应看到生活诗学的叙事;中山大学刘晓春教授以“景观/地方:尝试理解当代乡村社会的一个比较视角——黔东南的例子”为主题,呼吁在开放的、互为主体性的共情之中生成一种村寨与游客共享的“地方感”。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祝鹏程在发言中回顾了民间文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0年代后期这三十余年的发展沿革,北京中研世纪科技有限公司李刚和山东大学学者刁统菊则分别基于自身的信息化工作、田野作业方法教学,对学科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最后,叶涛教授对所有支持和关注本次论坛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并对两天的学术研讨予以总结发言。他讲到,本次论坛以民俗学(含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为中心议题,广泛涉及到民俗学研究对象的转化、民俗学的理论创新、民俗学人才培养等诸多问题,是社会转型期讨论民俗学学科发展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他表示,中国民俗学会和山东大学将继续搭建民俗学高峰论坛这一平台,致力于将民俗学的学术传统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并将在今后采用多种学术研讨的形式,邀请学界同仁对本次论坛所涉及的问题加深讨论,内求反思,外图发展,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