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清俐)5月15—16日,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和体育学院承办的“论道稷下·文武之道与中国传统礼俗活动”论坛暨“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在认真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全体编辑人员回信精神的基础上,此次活动致力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文科的新征程。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君松出席活动开幕式并致辞,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付俊海、非遗处处长刘朋鑫到场祝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华美德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李平生主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西南大学、浙江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学院、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鲁东大学、齐鲁师范学院和山东大学等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王君松副书记简短介绍了山东大学120年的辉煌历史和正在实施的“百廿山大强校兴国行动”,表示山大师生正以百廿校庆为契机,彰显初心使命,逐梦教育强国,奋进复兴征程,以优异成绩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这次围绕传统武术展开讨论,同时还率先启动了‘国家级非遗(梅花拳)进校园’的活动,是山东大学民俗学团队积极回应总书记期待的一次有益尝试,必将为我们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搭建碰撞思想火花、开拓创新源泉的重要平台。”他认为,在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机遇下,山大民俗学团队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君松出席活动开幕式并致辞 会议主办方供图
李平生书记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以及儒学高等研究院努力打造人文社科学术重镇、培育“山大学派”的工作情况。此次活动主题中的“文武之道”既代表传统武术的实际演练,又代表学人的思想盛宴。此外,李平生提出,一个文化品牌的成功要考虑四个因素:积淀性、特色性、辐射性和综合性,这也是“论道稷下”的努力方向。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书记、中华美德教育学院书记李平生发言 会议主办方供图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张士闪在发言中首先回顾了山东大学民俗学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山大民俗学“文武双举、内外兼修”的学术传统以及近年来在参与非遗保护、乡村振兴战略、民俗旅游等国家重大战略过程中取得的进步。随即,他提出,山东大学民俗学团队肩负着落实《全省非遗研究基地认定与管理办法》和组织评选全省非遗科研优秀成果等四项任务,将不负重托,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后,张士闪解释到,本次活动的主题“文武之道”代表了自古及今中国社会的某种普遍现象与社会思想的一般特征,深度关联着国家政治设计与整体社会运行的基础,因而可以成为“理解中国原理”的基本视角。最后,张士闪说,本次活动的特色之一是“非遗”梅花拳进校园,这是山东大学民俗团队积极回应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创新,也对搭建文与武、雅与俗之间的新的交流平台、创新平台、学术平台提供了契机。民俗团队应广泛听取来自国内外的各位专家学者的意见,站在非遗研究和当代社会建设的高度上,立足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坚持扎根田野调查研究,为全省全国的非遗研究保护做出努力,共同为新的实践条件下实现总书记提出的“双创”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会议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民俗学家们各抒己见,争鸣稷下。北京大学教授陈泳超以《江南宝娟中“凡人成神”的文武条件——以常熟宝卷为例》为题,分析了常熟宝卷故事中叙述的凡人成神所必备的条件,他以最著名的“四殿侯王”卷本为切入点,发现宝卷叙事具有相当稳定的模式。在凡人成神条件的“非凡业绩”中,文武两道皆有,但斯文之治的重要性远不如征战之功,从中非但可以领会通俗文艺的一些惯性场域,更可以看出儒家所谓“立德—立言—立功”的递降顺序只是主流的宣传,在民间真实的价值观中,其顺序或许恰好相反,即“立功—立言—立德”。这说明,在民众心中,不建立惠及苍生的功业,光靠一己之德还是不够的,所谓儒家的“三不朽”的次序,在小民世界中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的角度看,民众心目中的英雄必须要建立惠及苍生的伟业和福泽后世的功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进国围绕《地方信仰与民间医疗——以吴真人药签、南少林拳谱药方为例》一题,论述了宋代以来,许多民间医疗依附于地方信仰体系的事实。作为地方文化的中介,拳师、道师、占卜师、解签人在传播技艺的同时,主动研习医理,积极肩负治病救人的重任,通归过偶像治病、抬神寻药、扶鸾问药、跳神觅药、落地府、脱身、补运、乞符箓香灰、送瘟船等多种形式的信仰疗法,民间医人对医疗实践和医学理论进行了多方面的总结和提升,这极大地刺激了中药学的发展和传统药方的普及。作为民间医术最突出的特点,“神启药方”和医巫结合的信仰疗法传统推动了很多药方的出陈创新。随即,他又以闽南吴真人药签和南少林拳谱药方为例,探讨了地方文化体系如何有效地吸纳和创新医药知识谱系,从而有效地推动民间医疗事业的发展。最后,陈进国立足于中外文化交流的角度,分析了中国民间的医武传统、书经活络操、拳谱歌在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的传播情况。借此,他希冀我们重视民间武艺的“圣——俗”源流及民间医术在强身健体方面的积极意义,理性看待民间药方的科学性、民族性和世界性。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张士闪做了《“在乡的江湖”:近世冀南乡村梅花拳文武场的组织传统》的报告。他以梅花拳为切入点,从五个维度介绍了近代冀南乡村传统武艺的特点:其一、乡村的开放性和农民的流动性,是乡村江湖社会的形成基础;其二、在叙事话语家国同构的情境下,天地君亲师是传统武术的核心符号;其三、等差有序、内外有别的格局是传统武术集团的组织形式;其四、对天人感应,即外感与内应能力的执著追求,是传统武艺的修炼技术;其五、起于乡土、贴近礼制是传统武术的实践机制。最后,张士闪总结道:“梅花拳‘以武开道,以文诱人,又以文治武’,将民俗与历史,传说与史实等糅合在一起,与正统社会形成同构互补。乡村自治和乡村礼制的内涵一样,冀南梅花拳组织内部的自治,也多是按照儒家礼治的秩序展开的。由此看来,‘在乡’是一个人们活动的实在的空间,而江湖则是一个精神的、社会的空间。”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赵丙祥就明清时期武艺谱系结构中的祖师问题展开论述,分析了民间武艺在发展与传承过程中的伦理取向。赵丙祥提出,中国传统文化所构建的师徒谱系有两种结构,一为仙凡结构,一为家国结构。其中,后者的形式类似族谱,是古代儒家视师如父、家国一体等价值观在武术谱系中的投射,在这一体系下,“师—德”成为统摄性的范畴。一方面,师虽不属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所组建的“五伦”范畴,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师生关系既是父子关系的延伸,又包含朋友之道、君臣之谊、长幼之序,具有弥散性。另一方面,在所有的个人品质中,德最为关键,它既可以指先天的资治,也可以指后天的品行。为提升有德之师的地位,自先秦时期的大思想家荀子以来,士人们便将“师”置于天、地、君、亲之后,又将仁、义、礼、智、信统一到天地君亲师的组合关系中。最后,赵丙祥总结道:中国传统文化最鲜明的两个特色就是强调血缘和学缘,从本质上来看,民间武艺组织尊崇祖师,是对宗族血缘关系的有意模仿和推广,可以之为武艺文化的“拟宗族”现象。
上海体育学院教授戴国斌以中国武术“德、智、力”的文化基因及其表现为切入点,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论述了传统武术的着力点。戴国斌分析道,知识分子对文武之道的思考源于孔子,而统治者对文武之道意涵的探索始于齐国稷下学宫的成立。中国文武之道不仅以德、智、力三原色为文化基因,而且还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和个体治理三层面展开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有机探索。就国家而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传统社会一直重视国家层面的暴力治理,并对“兵、戎、战”等话题进行了有益探讨,将其视为国家存亡、民族兴衰的必要条件。就社会而言,为顺时应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经历了由侧重武器质量到侧重身体表演,再到侧重心灵修养的转变,自秦以来,修心与修身并重的武术文化便已产生。就个体而言,中国传统武术将“勇”作为培养目标,将胆气作为第一要务。总之,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经历“竞于道德,逐于智谋,争于气力”后形成了德、智、力三元素,根植其内心的是“文胜武”和“文明一定能够战胜野蛮”的信念,这也是我们可以对现代文明所贡献的古老智慧。

与会学者合影 会议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