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沉醉孔孟之乡 分类出土文物 学开工地"宝马"

港生修考古秘技 探寻中华文脉

发布时间:2021-03-24 10:14:07 发布来源:大公报 作者:胡卧龙

  图: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少港生赴内地修读香港高校还未开设的考古专业,探寻中华文明脉络。

位於孔孟之乡的山东大学有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在此读大三的香港姑娘黎婉琳和周文静都是传统文化爱好者,也是山东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的粉丝。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让他们沉醉其中,特别是学习考古,正在考古遗址实习的黎婉琳更想留在内地发展,从事考古行业,探寻中华文明脉络。实习过程中,她不仅细心处理出土文物分类,更掌握了工地必备技能“开宝马”(即骑三轮摩托车)。

 

黎婉琳来内地读书的主要原因是喜欢考古专业,她认为考古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学科,由於香港学校没有开设这个学科,而山东大学考古系在业内非常有名,所以就选择了山东大学

自1月12日起,黎婉琳就到位於济南章丘区的一个考古工地实习,帮助考古队处理出土文物资料,记录和监察从出土文物中提取陶片和残留物样本,以及对器物中提取的土样做浮选工作。

与5000年前文物相处有幹劲

此次实习工作持续到1月底,与大约5000年前的文物朝夕相处,让首次进行实际考古操作的黎婉琳异常兴奋,感觉幹什麼都很有幹劲。“虽然对於考古小白来说,接触不到核心工作,而且有较多的重複性。但是基础性工作更要小心,特别是记录这一块,不能出错,要不然后期的研究工作就无法进行了。”黎婉琳告诉记者,“把出土文物分类做初步处理,后续研究才可以更有系统,更準确找到需要的资料,所以大家的工作都很重要。”

黎婉琳的实习考古工作非常有规律,每天8:30开始工作,18:00结束,三餐定时,中间还有午休。黎婉琳称之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工作一个多星期后,兴奋劲过去了,黎婉琳也感觉到累了,进入大家所说的“颓废期”。但是每天早上,她都会元气满满,迎接新的工作。

考古免不了与土打交道,因为生性活泼,遇到淤泥、泥土之类的地方黎婉琳都要上去踩一踩,鞋子上满是泥土也不在意。此外,黎婉琳还学会了“开宝马”技能。黎婉琳告诉记者,所谓开宝马就是骑三轮摩托车,这在工地上是必备技能。在现场民工朋友的指导下,她很快就掌握了这个技能,感觉非常好玩,这也算是此次实习的一大收穫。

港生黎婉琳在山东考古工地学会必备技能「开宝马」(骑三轮摩托车)。

学视频剪辑记录校园时光

早在去年12月份,黎婉琳便决定期末考试结束后找一份实习工作,留在山东过年。据她了解,很多在山东大学读书的港生选择留校,一部分同学会回广东老家或投奔内地亲戚。

寒假实习结束后黎婉琳到上海过了春节,虽然没法和父母团聚,但是能够有很好的实习机会,对黎婉琳来说也是值得开心的事情。

寒假期间,周文静则一直留在学校。她製作了详细的作息时间表,按时起床,早餐后去图书馆读书。她一直在研究内地新媒体发展情况,留校期间,她自学视频剪辑技术,希望记录美好的校园时光,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中也能够用到。 

穿汉服行拜师礼 编磬演奏《沧海一声笑》

  图:体验穿汉服。

 茶道、古琴、雕版、拓印……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知识、器物、工艺等融入课堂,沉浸式体验增强文化认同感的传统文化体验课程,是香港学生在山东大学的必修课,也是他们最喜爱的课程之一。

山东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位於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知新楼,是中国高校唯一一所集文化体验与教学、人才培养与培训、理论探索与研究於一体的综合性教学科研机构,历届港生都在此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华美精緻的汉服体现了独特的东方审美,穿汉服、行汉礼在内地年轻人中逐渐掀起风潮。很多同学日常生活中或课堂上都穿着汉服,让本来就喜欢传统文化的黎婉琳很感兴趣。在基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黎婉琳穿上汉服,向孔子像双手行拜师礼。然后来到茶文化体验教学区,体验传统泡茶技艺。

学“三龙护鼎”茶道

“香港人平时饮早茶时比较随意,不太在乎细节。”黎婉琳告诉大公报记者,她通过温壶、听茶、品茗等传统茶道中发现,每一个步骤都很有讲究,蕴含了古人的传统智慧在裏面。特别是品茶时“三龙护鼎”的动作,体现了饮茶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在人们心中也可以是很莊严的事情,非常有仪式感。

编鐘和编磬是中国传统礼乐器,合奏时有“金声玉振”的美称。黎婉琳用编磬演奏了黄霑名曲《沧海一声笑》,琅琅上口的旋律配上磬音,更显古樸,令她感到美得不可思议。

挑战制陶手艺 收获快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到假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周文静就到内地城市旅行,领略各地的风土人情。周文静最喜欢青岛,经常利用周末时间去青岛遊玩,体验“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海滨城市魅力。她也去过西安、成都等地,各地美食和特色文化让她印象深刻。

在济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周文静走进一家龙山黑陶体验馆,亲手製作了一个“失败的陶器”。龙山黑陶是距今4000多年前龙山文化时期的传统製陶技艺,周文静对製陶技艺非常感兴趣,选择“困难模式”进行体验,製作一隻葫芦。

体验馆製陶艺人向她详细讲述了製作的要领和注意事项,展示了正确的踩踏踏板和握持泥坯的方法。周文静频频点头,表示已经记住製作方法,但是当真正开始操作时,却怎麼也掌握不好其中的窍门。因为紧张,不时大喊大叫,多次失败重新返工。经过反覆练习,最终勉强製成一隻葫芦。

周文静告诉大公报记者:“传统手工艺特别考验功夫,他们练了很多年才有现在的成就,手艺人真是很了不起。我低估了製陶手艺的技术含量,也高估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这次是一个‘失败的体验’,但也收穫了快乐。”


中华文化渊博 港青沉醉其中

龙山黑陶製作

採用高温渗碳方法自然烧製而成,黑陶中的蛋壳陶最厚处仅有0.1毫米,堪称东方艺术珍品。

港生周文静体验龙山黑陶製作技艺。

行拜师礼

一般由徒弟师傅二人完成,老师决定收徒后(一般师徒要有默契),徒弟要选一个良辰吉日,带着束脩(初见面时,学生需奉赠礼物,表示敬意)到老师家拜会。

港生黎婉琳向孔子像行拜师礼。

“三龙护鼎”品茶

端品茗杯时,用拇指、食指扶杯,中指托住杯底,拿杯既稳当又雅观。三根手指头喻为三龙,茶杯如鼎,故称“三龙护鼎”。

黎婉琳展示"三龙护鼎"品茶动作

编磬敲打音乐

编磬是汉族古代打击乐器一种,用石或玉製作,十六面一组,多用於宫廷雅乐或盛大祭典。据传,春秋时代的孔子是製磬的高手。


愿做中华文化复兴一员

  图:黎婉琳(右)和周文静(左)平时会结伴在山东大学校园閒逛。

近年来,随着微博、B站、抖音等新媒体的发展,古风、汉服等传统文化圈子在网络上蔚然成风,传统文化深得年轻人的喜欢,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读中文专业的周文静是《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国乐大典》等电视节目的忠实粉丝,在她看来这些节目不但能够传承、推广我们的传统文化,更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以切合当下社会的新形式,新内容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周文静告诉大公报记者,《国家宝藏》中传承人讲述国宝的故事,让我们明白“知来处,明去处”的意义;《中国诗词大会》裏回忆曾经的曾经,找回诗词歌赋的美;《国乐大典》让我们的传统乐器也可以很潮。

在研究传统文化相关节目中,周文静发现由於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很多,每一种表现形式的受众又非常的窄,同时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思想探索,所以火爆的节目和创意非常少。

“虽然国家在大力推广优秀传统文化,也推出各种各样的形式和风格的节目,但是文化的复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希望以后我也能成为其中的一员。”周文静说。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