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清明之际踏访临清季羡林纪念馆、故居及憩园

发布时间:2010-04-06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20100406111435132562.jpg

图一:憩园内的季羡林半身像 摄影/记者 崔健

20100406111435488476.jpg

图二:季羡林先生墓 摄影/记者 崔健

20100406111435816397.jpg

图三:位于临清市的季羡林先生纪念馆 摄影/记者 崔健

20100406111436102328.jpg

图四:新落成的季羡林憩园 摄影/记者 崔健

20100406111436448244.jpg

图五:季羡林故居 摄影/记者 崔健

20100406111436746172.jpg

图六:故居正厅内景 摄影/记者 崔健

20100406111434809640.jpg

图七:故居卧房内景 摄影/记者 崔健

20100406111437178068.jpg

图七:故居卧房内景 摄影/记者 崔健

  今年的清明节人们当特别怀念一个人,一位辞世不到一年的文化老人。作为山东人的骄傲,季羡林先生不仅给山东乃至整个国家带来了巨大荣耀,更给济南和他的故里临清市留下了异常丰厚的文化和精神财富。4月5日,季羡林先生魂归故里,其骨灰安放仪式在临清隆重举行―――

  “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今年的清明节人们当特别怀念一个人,一位去世不到一年的老人季羡林。作为山东人的骄傲,季先生不仅给山东带来了巨大荣耀,更给济南和他的故里临清市留下了异常丰厚的文化和精神财富。

  在清明节到来之前,记者专程赶赴临清市,探访了刚刚竣工的季羡林纪念馆以及季羡林故居和憩园。

  纪念馆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分为7个部分,全面展示大师的光辉一生,其中最珍贵的是季羡林先生的手稿

  临清市文化局黄永军副局长带我们来到了市区南部的临清市文化中心工地,这里包括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季羡林纪念馆就位于这片文化区的东南侧。展览馆外观很朴素,当代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题写馆名,工人正在紧张地装修、布展,一座季羡林石雕坐像正待安放,另一座汉白玉的“打开书籍”雕塑正在吊装。黄永军说,考虑到季羡林先生一生简朴,所以在设计这座纪念馆时也遵循了这个思路,不求奢华,但要把季羡林先生的思想精华表现出来。

  黄永军介绍,季羡林纪念馆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整个展馆初步计划分为7个部分,包括序厅、文字图片厅、书籍展厅、手稿展厅、证书展厅、影视厅、书房再现、名人题词展厅,全面展示季羡林先生光辉的一生。第一层重点展示季羡林先生的生平事迹,尤其是学术生涯及成就。展览形式主要以文字和图片为主,并采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手段,观众可通过“童年时代”、“济南求学”、“负笈清华”、“留德十年”、“学术生涯”、“故土情深”、“高山仰止”7个专题的数百幅图片资料和部分文字资料,全面了解季羡林先生的学术生涯及取得的巨大成就。第二层展示季羡林先生的遗物和研究成果。其中有很多珍贵的实物,包括季羡林先生的手稿、他捐赠给家乡的书籍等。季羡林先生一生心系故土,为家乡捐献过数千册图书,并设立了奖学金。1999年回故乡时,他亲自捐献了123册自己担任主编的大学图书《传世藏书》,2006年又捐赠了近万元的《中华传统美德》丛书240册,还有其他一些书刊资料。其中最珍贵的是季羡林先生的儿子季承暂时借给纪念馆展出的一些手稿。纪念馆还复制了一间季羡林先生的书房,里面复制陈设着季羡林先生北京书房和住宅中的家具、摆设,力求再现季羡林先生在北京治学时的情景。布展等工作4月3日前完成,到时将会展现给观众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纪念馆。

  离开还在施工的纪念馆,记者马上赶往距离临清市区20公里的康庄镇官庄村―――季羡林先生的老家。官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袁凤义接待了我们,并带领记者参观了位于村子东南角的季羡林先生故居和季羡林憩园。

  故居格局完全按季羡林先生家的老房子修建,憩园简朴而庄重;季羡林先生一直关心着故乡孩子们的学习,村里人一提起这些事,都还很感激

  故居大门坐西朝东,上方的“季羡林故居”5个字也是由欧阳中石先生题写。院门不很宽大,是典型的山东乡间民居的形制,迎面影壁上书写着一个大大的“福”字,大门北侧是二进院门,里面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小院子,一间正屋坐北朝南,两旁各有一间厢房。袁凤义告诉记者,故居总共占地近1亩,去年先生逝世的当天,市领导就来到这里决定重修。原来的房子早已经不存了,现在的房子是重新修建的,但格局完全按先生家的老房子建的。现在里面摆放的老家具和字画等是在周围村镇收集的,为的是能尽量再现新中国成立前当年的感觉。

  袁凤义说,说起这处故居,就不得不说一下季家的历史。他介绍,季羡林的父亲兄弟3人,他的父亲在兄弟大排行中排第七,叫季嗣廉,叔父排第九,叫季嗣城,最小的一个叔父排第十一,因为家贫养活不起送了人,改姓刁。季羡林的爷爷去世比较早,剩下他父亲兄弟二人,生活很艰难。为了改善生活,他们决定到外面去闯荡一番。于是他们就去了济南,叔父在济南黄河河务局谋到了一个差事,站住了脚跟。父亲继续回村生活,弟弟寄钱接济。有一段时间,叔父在济南也失了业,又闯荡到东北。当时他一贫如洗,身上就还剩一元钱,他买了湖北的赈灾彩票,竟然中了头彩,他便寄给哥哥一部分钱。哥哥花钱买了地,花重金买砖瓦,盖起了这样的一处住宅。然而,季羡林的父亲不善于理财,又仗义疏财,没几年的时间,这个家又破落回到了原来的样子,带水井的田地卖光了,仅剩下了几间西屋。就在这时候季羡林出生了。按照这里的习惯,北屋是长辈居住的地方,西屋是孩子们住的地方,或作为客房,东屋一般作为厨房和餐厅。现在的故居就是照着他父亲盖的那所宅子重建的。

  记者看到院子里有3棵枣树,都很粗壮,袁凤义说,这3棵树都有100多年了,还活着,应该就是季羡林先生的文章中提到的故乡的枣树。

  采访中得知,季羡林先生对故乡非常眷恋,虽然他很小就离开了这里,但是他一直关心着故乡的孩子们。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就经常给家乡的孩子们寄图书,让孩子们通过书籍了解外面的世界。为了使他买的书能让孩子们喜欢,他经常带着孙子孙女和外孙到北京王府井书店去选书,让孩子们当他的参谋。季羡林先生先后共寄给村子几千册图书,可惜因当时保管不善,没有留存下来。他还给村卫生室捐过钱,为的是让乡亲们得到医疗保障。1992年,季羡林先生从学生那里得知一位德国友人要资助一所中国的穷学校,他便积极做争取工作,那位德国友人被季羡林先生深厚的桑梓之情所感动,欣然同意把捐助资金给官庄村小学盖了一座教室。1994年他获得了北大奖金,又拿出一万元捐给村里,设立奖学金,目的是鼓励教师认真教学,孩子们努力学习,为国家多出有用的人才。到现在,村里人一提起这些事,都还很感激。

  从故居出来向西南不远,就是季羡林憩园,也就是刚刚落成的季羡林先生的家族陵园,占地2900多平方米。憩园大门朝南,两侧对联也是欧阳中石先生撰写:“集群贤大成学贯中外,承历代师表德合古今。”字里行间,充满着书法家对这位同乡先贤的钦敬。

  进入大门,院子两侧有两个荷花池塘。袁凤义说,修这两个池塘是因为季先生一生非常喜欢荷花,所以等到夏天,这里将会开满亭亭玉立的荷花。在这荷塘的边上,我们还专门种上了季老喜爱的海棠和玉兰。这两种花,季老都曾写过赞美文章。

  在院落正中的小广场上,塑有季羡林先生的汉白玉胸像。塑像雕刻得很传神,先生容貌宛然,清澈的眼神中蕴涵着智慧,整尊塑像显得朴素庄重且不失大气。广场两侧有几座小石碑,还没有刻上内容,据说将镌刻领导或贵宾们的题字、题词。

  广场北侧的两座墓中,分别埋葬着季羡林先生的祖父、祖母和父亲、母亲。季羡林先生每次回到故乡,都要来到这里祭奠他的先辈。就在季老90大寿的时候,他依然来到这里,跪拜在地上给父母磕了三个头,令所有在场的人都十分感动。季羡林先生对母亲有深深的爱,也有深深的悔。他在多篇文章中写到母亲。他曾说,母亲把任何一点好吃的东西都省给了我,母亲从舍不得吃。在季羡林的记忆中,母亲没有一个清晰的面貌,只有一团模糊的影子。他后悔不该离开母亲去济南,不该上学期间8年没回家看望母亲。当从清华到济南再赶回村子,奔母亲之丧的时候,棺材盖已经钉死,最终也没有能见到母亲一面。季羡林先生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不论是青年时期,还是到了暮年,他常常在梦中梦到母亲,哭着醒来,脸上还带着眼泪。他曾在《故乡行》这篇文章中写到:“娘啊,这恐怕是你儿子今生最后一次来给您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你的身旁!”所以,季老的骨灰安放在这里是他遗愿。

  记者看到,已经竖好墓碑的季羡林先生的墓穴已经修建完成,就位于其父亲母亲墓的东侧,透露着一种游子回归母亲怀抱的感觉。对于故居和憩园的修建,袁凤义介绍,这都是临清市领导做的工作。季羡林先生去世后,临清市委、市政府就与季承先生恳商并达成共识,季老的部分骨灰将安葬在这里。市委、市政府投资200万元,季承先生出资30万元,为季羡林先生修葺了故居,修建了憩园,并给村里整修了路面。袁凤义表示,我们也盼望着4月5日季羡林先生的骨灰回来安葬,到时我们将举行最隆重的安放仪式。

  季羡林骨灰将安放在3处,其他两处是北京万安公墓和河北易县国际陵园;充分发掘季羡林先生的人文价值,把他真正的文化贡献留给社会,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从临清回到济南,记者又电话采访了人在北京的季承先生。他告诉记者,他将在4月4日赶到临清,参加第2天举行的纪念馆、故居及憩园的落成及父亲骨灰的安放仪式。“我父亲非常尊崇孝道,他八九十岁时行动已经不方便了,每次回老家,还是要到我爷爷奶奶的坟前毕恭毕敬地磕头。所以这次父亲的部分骨灰在故乡入土为安,我们全家都感到非常安慰。将骨灰送回老家安葬,也是尊重父亲的遗愿。他一生都牵挂着故乡,对老家充满感情。这些,在他写的文章中有明确的表示,生前他也跟我说过,他想葬在父母旁边,死后尽孝。”季承说。

  季羡林先生去世已经半年多了,在这段时间季承都在忙什么呢?“这些日子主要是忙父亲的后事,还有就是处理他的一些遗物问题。前些日子关于遗产被盗的事,花费精力也很多。父亲的骨灰将安放在3处:一处是北京的万安公墓;再就是河北省易县的国际陵园,那还是父亲生前由王昆老师看中的地方,说这地方不错,提议故后都把骨灰安放在那里,还给父亲写了封信,父亲在信上表示‘非常高兴,愿意’;最后一处就是故乡官庄村的憩园。一个多月前我和父亲的学生钱文忠教授回去过一次,当时纪念馆、故居和憩园还在修建,但大体样子已经有了,我们感觉很满意。这次我将带着夫人和儿子一起回去,还有父亲的外甥等一些亲戚,一行大约六七个人吧。今年清明节是父亲去世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所以我们全家都非常重视。这次我出了一点资金,同临清市委、市政府一起修建故居和憩园,是一个儿子应尽的义务,也是我对父亲的一片心意。带着我的小儿子回去,是为了让他知道,老家在哪里,爷爷在哪里。”季承说。

  对于故乡修建的纪念馆、故居、憩园,季承表示非常感激,并表示这次回去将配合临清市的安排,做好纪念活动。他还告诉记者,这次提供展览的季羡林先生的手稿是《糖史》,是他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季承介绍,《糖史》是1981年开始写作的,完成于1998年。为了写这部书,父亲用了两年时间,天天跑北大图书馆,查《四库全书》,硬是把一部《二十四史》翻了一遍,详细摘引出其中的宝贵资料。《糖史》虽不是一部纯粹的科技史,但它仍然是一部最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著作,是父亲用力最勤、篇幅最大的一部学术著作,所以把这部手稿放在故乡展览有特别的意义。还有纪念馆中的“书房再现”展厅中展出的书桌、书柜等,以及父亲生前用的床,一共有一二十件,为的是复原季羡林先生书房的大体面貌,让观众能近距离地感受先生的魅力。

  记者还电话连线钱文忠先生,他正在上海忙世博会的工作,他告诉记者,清明节他可能无法去临清参加季羡林先生的骨灰安葬仪式,但会尽力争取。“不管能不能去参加活动,但对于先生的怀念,作为弟子是一辈子的事,不会因为任何事而稍有减少。”钱文忠满怀感情地说。

  季羡林先生的外甥女、我省著名画家弭菊田先生的女儿、省女书画家协会副主席弭金冬女士也会与五六位亲戚一起赶到临清,与季承一起参加骨灰安放仪式。她告诉记者,这大半年来,对季老的怀念一点也没有减弱,经常整理老人留下的照片、书信、手稿等,寄托思念之情。她表示,老人骨灰能回故乡安葬让他们这些后人感到非常高兴,感觉和老人的距离更近了。

  山东大学教授、季羡林研究专家蔡德贵和济南季羡林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田桂芳也计划于4月5日赶到临清,参加季羡林骨灰安放仪式。蔡德贵告诉记者,季老的骨灰回故乡安葬,我们作为学生觉得很安慰。这大半年来,我们对季老的认识在不断加深,所以重视季老对人文价值的呼唤是一个主题。从这个角度上说,才是我们怀念季老的最好方式之一。骨灰安放是个形式,重要的是内容,通过陵园来表示什么,通过仪式来认识什么,其实重要的还是他的学术价值。

  蔡德贵教授今年1月集中推出了4册书,分别是《季羡林年谱长编》、《季羡林一生》、《季羡林书信集》、《季羡林讲演录》。其中,在编辑《季羡林书信集》时,挖掘出不少新的资料。如季老在1935年写给储安平的两封信,信发表在当时的一个冷门期刊上,是他当时留学德国时分别在莫斯科和德国写的,记述了他的留学经历。信中的描述非常详细,对研究季老的求学生涯很有价值。蔡德贵说,刚找到时,我曾经给病床上的季老念过,他很惊讶,说没想到还能发现这两封信。

  蔡德贵说,做这些工作,就是为了充分发掘季老的人文价值,将他深厚的文化贡献留给社会,这也是我们对他最好的纪念。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