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何中华:重修圣地 提升民族文化

发布时间:2010-04-01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东方圣城”曲阜迎来了喜讯。今年年初,中国开始着手修缮孔府、孔庙、孔林(以下称“三孔”)及鲁国故城,全部工作预计8月初结束。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元勋说:“曲阜是我们的文化圣地,修缮‘三孔’和鲁国故城的最大意义在于,它为我们民族提供了一个形成共有价值观的有形寄托体,为解除现代人的精神迷失提供了一种改正的依据。”

    文化寻根向曲阜

     风吹沙扬起,鲁民夹道立;城墙高且厚,夫子回故里。这个沧桑遒劲、感人至深的场景,源自电影《孔子》,这里的城墙便是鲁国故城。而“三孔”便在鲁国故城之中。

     曲阜在中国历史和世界文化中有着显著地位。今天的曲阜位于鲁国故城西南角,仅占其七分之一。鲁国故城原城南北宽2.5公里,东西长3.5公里,周围城垣11.75公里,总面积约1.5万亩。

     “三孔”中,孔府乃世代“衍圣公”的居所,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宫的最大府第;孔庙为我国最大的祭孔要地;孔林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自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对孔林重修、增修13次。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何中华说,每个古老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圣地,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根,西方人每每想起古希腊,都有一种家园之感。从文化意义上讲,“三孔”和鲁国故城即为中国的文化圣地,中国文化的根之所在。

    修复古迹提自信

     自“三孔”及鲁国故城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曲阜每年投入一定资金用于文物保护。国家遗产地“三孔”保护项目和曲阜鲁国故城保护项目分别于2007年和2008年被山东省发改委正式立项,列入2009年扩大内需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

     曲阜文物部门称,国家遗产地“三孔”保护项目计划总投资2596万元,其中中央投资780万元,其它为地方配套。建设内容包括“三孔”管理基础设施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展览及信息咨询设施工程。鲁国故城保护项目计划总投资394万元,其中中央投资79万元,建设内容包括新建看护管理用房、设立城墙遗迹防护围栏、修筑石质堤坝、建设濒危遗址保护棚、安装相关安防设施。

     国家此时为何要花如此大的力气保护“三孔”及鲁国故城呢?何中华说,这说明我们这个民族需要寻求文化认同。从某个角度说,现代化就是对传统的告别。因此,现代人多怀有一种文化漂泊感。这种文化焦虑,使现代人有一种“寻根”的冲动。“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些问题意味着今人存有文化认同危机。

     何中华认为,只有寻找到文化认同基础,找到我们的文化之“根”,才能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稳定发展方向,提高民族自信心。

    文化效益占首位

     在两大项目的开工仪式上,曲阜市副市长杨凤东称,曲阜要以两大项目的开工为契机,切实保护好、管理好、使用好、传承好这些文化遗产。事实上,如何保护好、管理好和使用好“三孔”及鲁国故城正是民众所关注的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曲阜市民鲁艳芳认为,两大项目的开工,既要注重一时的修葺,也要制定长期的保护措施。修葺应以保护为原则,修旧如旧,不要破坏原来的风貌。

     何中华建议,可以用系统工程的思维方式进行修复。将古城址和“三孔”同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社会环境联系起来,通盘考虑、综合协调。

     承载国粹传四海

     近年来,为提高国家软实力,中国不断加强向海外输出传统文化的力度。“目前,世界上从来没有出现像今天这样的‘孔子热’和‘汉语热’。在很多国家我们都开办了孔子学院,这不仅是为了让外国人学中文,更重要的是传播中国文化;同理,此次修缮也不仅是为了让人来旅游观光,而是为了让我们的文化随着来游者的由衷感慨漂洋过海,传至四方。”张元勋说。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影响越来越大。何中华认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以近代启蒙思想为主导的文化传统,在带来经济腾飞和人性解放的同时,也造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疏离和紧张,最突出的表征就是全球性问题的出现,使人类面临着生存困境。

     为寻求拯救之道,不少人把目光投向东方,尤其是中国的孔子文化。“但文化记忆需要‘信物’,除了流传下来的典籍之外,就是以实物为载体的文化遗产。‘三孔’和鲁国故城的修复对孔子文化的海外传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何中华说。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