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物联网已纳入国家“十二五”专题规划,进入布局实施阶段,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物联网产业专项规划。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2013年将达到5000亿元。物联网时代来到了。
蓬勃发展的物联网需要大量专业化人才。在教育部公布的2011年140个本科新专业中,有30所大学开设了物联网专业并在今年开始招生。许多考生在准备填报今年的高考志愿时,仍然不知道物联网为何物。
大学校园里出现了物联网
家住威海市的小鹏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山东大学,随着录取通知书一并飞到他手中的,还有一张学校发的校园卡。
小鹏到学校报到,工作人员接过他手中的校园卡在设备上轻轻一刷,随即在电脑上核对了小鹏的缴费、录取等信息,几分钟就办完了报到手续。
来到宿舍楼下,小鹏拿出校园卡在通道机的读卡处轻轻一刷,门便打开了。学生宿舍通道机与校园学生宿舍管理系统相连,通过查询管理系统,宿舍管理员可以很容易了解到学生的出勤与归寝情况;同时安装在宿舍楼前的摄像头把进出宿舍的人员图像全部记录下来,一旦发生盗窃案件,可以凭借摄像头记录下来的信息快速破案。
吃完早餐,小鹏来到教室。安装在教室天花板上的人体红外线检测装置检测到教室中有人,自动打开了灯光。当人们离开教室,便自动关闭。9月的济南,中午有时仍十分炎热,根据温度高低来开启的空调便自动打开了。这种建筑物智能节能的方式极大地避免了建筑物的灯光或者空调等设置在无人时造成的能源损耗。
小鹏来到图书馆。图书管理员用读卡器一扫,图书的信息包括名称、作者、发行日期、借阅历史、目前所在位置等立刻出现在电脑显示屏上,小鹏再次刷卡借出图书。
下午,小鹏坐校车到位于郊外的“兴隆山”校区做实验。校车上安装了GPS智能终端和摄像头。通过GPS智能终端,交通通讯管理服务中心可以在远程随时对每辆交通班车的运行状态,位置,速度,耗油量进行监控。通过摄像头,交通通讯管理服务中心也可以了解到车内的状况,可以迅速应对突发事件。来到实验中心,小鹏刷校园卡进入学生实验预约系统,在系统中预约做实验的时间和做实验的内容。在刷卡进入实验室的同时,他的信息被传送到开放实验室管理系统中,管理系统根据信息自动打开相应的实验台的电源,启动相应的仪器。小鹏开始做实验。在他做完实验离开实验室后,实验室管理系统自动切断了实验台的电源。
有一天,小鹏偶有不适,来到校医院。他看到老教授们看病时,无需自己多说,电脑显示屏上立刻显现出他们的病史,以及现在的呼吸、心跳、血压、血糖的基本状况。因为每个人身上携带的芯片,像一个尽职尽守的保健医生,时时提醒着主人的健康状况。医生也可以远程了解病人的情况,利用传感器网络长时间收集人的生理数据。小鹏坐到医生面前,还未开口,医生立刻根据显示屏上的指数,判断出他的病症所在……
小鹏所经历的上述种种情景并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山东大学近年来致力于建设“智能校园”的结果,物联网的应用已经深入到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大一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学生便无“网”而不在。
以上这些物联网的应用都是由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与山东大学电工电子中心、网络信息中心、后勤产业集团联合研制的新产品。作为教育部直属“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山东大学围绕国家的物联网战略需求、结合山东省的实际需要,申请并通过了教育部首批国家战略急需专业“物联信息工程”专业的评审。目前针对“物联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已经完成,于2011年开始招生,将形成物联网本、硕、博一体化的培养链。
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到来
目前,国外物联网的研发、应用主要集中在美、欧、日、韩等国家,其最初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条形码、射频识别技术(RFID)等技术在商业零售、物流领域应用,随着RFID、传感器技术、工程通信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其研发、应用开始拓展到环境监测、生物医疗、智能基础设施等领域。美国的德州仪器、英特尔、高通、IBM、微软在通信芯片及通信模块设计制造上处于领先水平,物联网产业的优势正在加强与扩大,已经开始在军事、工业、农业、环境监测、建筑、医疗、空间和海洋探索等领域投入应用。
欧盟在物联网及相关技术发展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应用。2009年9月15日,欧盟发布《欧盟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提出欧盟到2010、2015、2020三个阶段物联网研发路线图,并提出物联网在航空航天、汽车、医药、能源等18个主要应用领域和识别、数据处理、物联网架构等12个方面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目前,除了进行大规模的研发外,作为欧盟经济刺激计划的一部分,欧盟物联网已经在智能汽车、智能建筑等领域进行应用。日本开始推广物联网在电网、远程监测、智能家居、汽车联网和灾难应对等方面的应用。
在我国,物联网概念早在1999年就提出来了。不过,当时不叫物联网而更狭义地集中在传感网。中科院1999年启动了传感网的研究和开发。中国电信的M2M(Machine to Machine)平台从2007年就开始搭建,建立在其基础上的系统应用横跨物流、交通、节能、环保、消防、车辆跟踪等多个行业。2009 年8 月7 日,温家宝总理视察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并发表重要讲话之后,物联网的概念在国内传开。2009年9月11日,北京举行“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成立大会暨‘感知中国’高峰论坛”,会上成立了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这为我国将来开展传感网标准制订工作,参与国际标准化、把握信息化浪潮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国传感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被采纳,传感网标准化工作已经取得积极进展。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技术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具有同发优势和重大影响力。目前我国与德国、美国等国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要国家之一。
物联网产业横跨电子信息制造业、智能装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三大产业,集计算机、通信、网络、智能计算、传感器、嵌入式系统、微电子等多个技术领域,由终端产品制造商、信息传输与处理商、应用与服务提供商和消费者等参与构成。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将引发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是信息产业领域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和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加快发展物联网产业不仅可以提升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战略选择,也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两化”融合、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抓手。
随着物联网技术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RFID、智能芯片、传感器、无线通信等领域产品需求量将急剧上升,这将带动新的软件、服务和应用市场发展。据估计,到2020年,在智能电网和机场防入侵系统方面的市场规模可超过1000亿元。随着标准、技术和价格等多方面因素的成熟,我国物联网产业市场未来几年将处于高速发展期。其中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城市、智能环保、智能交通、智能司法、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校园将一马当先,得到迅猛发展。
物联网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也将是信息产业新一轮竞争中的关键所在。一旦物联网大规模普及,无数的日常生活用品需要加装小巧智能的传感器,或者直接升级换代,给市场带来的商机将大得难以估量。有人预测,如果物联网全部构成,其产业要比互联网大30倍。物联网将会成为下一个万亿元级的通信业务。
在前两次信息浪潮中,中国起步晚、跑得慢,结果处处受制于人。而在物联网领域,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站到了同一个起跑线上。我们应该抓住这个重大历史机遇,突破一些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和可持续竞争力。
物联网需要大量专业化人才
物联网在1999年出现以后,迅速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尤其在今年更是炙手可热。然而,要快速发展物联网,人才是不可或缺的,那么物联网时代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物联网产业链可以分为标志、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横跨RFID技术,芯片技术、电子技术、光电技术、无线测控、精密测量、遥感遥测、导航定位、信息通信等方面,还有计算机图像处理采集、模式识别、结合各个应用行业领域的智能决策等领域。同时,掌握扎实的物联网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丰富的产品开发研制以及工程应用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国家培养的专业人才目标。
物联网产业横跨电子信息制造业、智能装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三大产业,集计算机、通信、网络、智能计算、传感器、嵌入式系统、微电子等多个技术领域,这是一个横跨多个专业的领域,需要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以我国高校现有的专业设置格局,培养出的相关方面人才对物联网整体的框架很难有全方面的认识,因此增设物联网信息技术专业就势在必行,有利于对本科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物联网相关技术培养,使学生在毕业后可以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同时,中央将物联网纳入国家战略体系也成为推动物联网专业进入高校殿堂的直接动力。为了响应国家发展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号召,应该充分挖掘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潜力,加紧构筑我国物联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平台,对解决物联信息人才匮乏、改善我国物联信息技术产业现状、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目前,物联网高速发展,我国已将物联网纳入“十二五”规划中,“十二五”期间中国物联网应“初步形成产业体系完整、创新能力增强、应用水平提升、网络信息安全的良性发展格局。”
在“十二五”规划的指导下,各地政府纷纷上马物联网项目,因此急需大量的物联网人才。比如,无锡到2015年总投资40亿元,建成引领中国传感网技术发展和标准制订的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集聚各类传感网企业500家,实现产值500亿,需要引进和培养高级物联网人才5000名,集聚从业人员5万人。山东省结合国家信息通信技术国际创新园落户济南、山东省成立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的优势,广泛开展了物联网、信息通信各类人才的引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园区28个团队,可容纳1000名相关人才。据悉,山东省需要不少于8000-9000名物联网人才,全国需要的物联网人才数量可想而知,所以物联信息工程、传感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前景是非常良好的。
山东大学近年来致力于物联网方面的研究,众多教授学者积极参与,在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通信网技术方面进行了多年的研究,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在物联网研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比如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基金获得者张换水教授领导的无线传感网络团队,博士生导师、山东省RFID工程技术中心主任王洪君教授领导的RFID研究应用团队,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山东省导航通信协同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邢建平教授领导的导航通信监视和交通物联研究团队等。山东大学近3年承担了物联网方面包括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基金重点计划和山东省重点科技计划等20多项,申请发明专利40多项,发表论文200多篇,在本领域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山东大学围绕国家的物联网战略需求,从2011年开始,拟每年招收100人,将在物联网基础研究、产品研制、工程应用、标准化制定方面进行高层次人才培养。
产业勃兴,人才先行。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的繁荣发展需要大量精通物联网信息技术的人才生力军。然而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物联信息技术发展的瓶颈。我国每年约有40万理工科大学生毕业以及数千名从海外回国的技术人员,其中真正与物联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人才却非常有限,供不应求。因此,报考物联网及其相关专业的考生,将会有非常广阔的就业空间,有良好的职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