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飞与其一手创办的学堂感情深厚
在北大未名湖畔,晨读经典的人面向东方站立,手执《中庸》朗声诵读。
一耽学堂外观
一耽学堂祭孔
在北京市海淀区几间平房内,年轻人逄飞创办了一个“学习、体认、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公益组织,已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坚持了七年。
30名书生办起学堂
出北京大学西门再往西,有一大片老式低层楼房和古建筑混杂的居民小区,这里属于燕园街道的“蔚秀园”和“承泽园”,是北大老一代教职员工的宿舍区。废池乔木间,曾有无数中国优秀的读书人在此徜徉。
在承泽园一隅几间出租的平房内,有个年轻书生创办了一个“学习、体认、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公益组织,在此默默坚守,一干就是7年多,这就是逄飞和他的“一耽学堂”。
2000年12月,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的逄飞辞去了工作,联合北大、清华等北京6所高校的30多个博士生、硕士生共同发起成立一耽学堂,并专职担任总干事。那时他从北大哲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不到半年。
逄飞他们首先组织义工,在高校周围中小学和社区开展传统文化教学活动,之后又拓展到城市公园和农村。
在在创办初期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一耽学堂已经有了100多名义工,每周授课的中小学对象超过1200人。
听课者已逾35万人
如今,一耽学堂开展的项目已经相当丰富,有青年晨读、蒙学义教、拜老(老人、老话、老地方)、风雅颂唱诗社、中医义诊等。
一耽学堂的每个学科项目都有清晰的定位和相应的内容:例如“蒙学义教”项目内容为《三字经》、《千字文》、“四书”、唐诗宋词等;“语文教改”着重在语文教育定位、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等方面;而“社区义塾项目”则立足生活、突出社区教化。
据介绍,截至2007年6月,一耽学堂已经累计发展义工2500人以上,35万多人直接参加了传统文化的学习普及活动,足迹遍及中国20个省份。
一耽学堂所到之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普及活动蔚然成风,自身也得以发展壮大:学堂下面设立了理论部、农村工作部、讲学部等多个项目管理部门,在中国成立了多个公益小组。
该学堂还在中国率先成立了两家现代连锁义塾──河北涿州文昌祠义塾和陕西榆林燕翼堂义塾,由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义务讲授传统文化经典。
七年致力基层“教化”
在同事们眼里,北大哲学硕士毕业的逢飞是一个致力于“做事”的人,绝大多数时间都在一线投身公益实践,而承泽园的平房则是一耽学堂开展日常活动的办公场地和联系各地公益小组的“中枢神经”。
“7年多来,学堂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基层教化。”在远离城市喧闹的承泽园17号平房内,生于1973年的逄飞表情平静地总结自己7年来的工作。
“教化”,乍听起来似乎有些居高临下的意味。
逄飞解释,这里的教化不是指谁有权力教育、感化别人,而是指“自我教化”,即发动普通民众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教育和普及。
之所以使用教化这个词汇,逢飞说是因为在这样平凡的工作中正蕴藏着宏伟的目标,那就是一耽学堂的成立宗旨:弘扬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加强社会道德、提升国民素质、普及基础汉语、推介中文思想。
“就是没有钱也能干”
虽然一耽学堂推崇“做事第一,静默为主”,但学堂工作者们并不寂寞——来自社会各方的踊跃参与、激赏好评就是明证。
山东大学教授颜炳罡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我们需要千千万万具有文化理想的人们站起来,走出来,不计名利,埋头苦干,从乡村、社区、家庭即从社会最底层做起,以自己的行为去感召大众,教化大众,这是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7年多致力于非营利的公益事业,让逄飞远离了崇尚物质财富的时代潮流。
与中国所有民间公益组织一样,一耽学堂主要靠来自社会的捐赠生存。房租和工作人员工资已经被压到很低,但每个月仍需要数千元支出。
然而,逄飞不担心钱的问题,他甚至宣称“学堂的事情就是没有钱也能干”。
在没有创办学堂之前,多年求学的逄飞经常为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而苦恼,“脑子里经常打架”。
但是现在逢飞活得快乐而清明,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理想实现的路径,并且经过7年多的实践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文人不能做事是个耻辱。“专心做事”的逄飞对未来有着清醒的认识。逢飞说,中华文化实际上在明末已经走向衰落。而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让传统文化走出书斋,回到生活,重新扎下根去。要恢复它的生命力至少需要200年时间。
200年的事业,不是靠个人的兴趣和职业活动就能支撑的,而是要靠生命去投入。“山高水长,一路同行“,逢飞说,他愿以“行者”自勉!
“一耽学堂”有来历
名正则言顺。作为读书人,逄飞很重视“正名”,他也善于咬文嚼字地阐述一耽学堂的各种“大道理”。比如学堂的名字“一耽”就很有讲头,其典出中国古籍《礼记》,大意是“自我的和谐”。
学堂选用大量《三字经》、《千字文》等古代儿童学习传统文化的“蒙学经典”,是看重其中对“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等日常生活伦理的成熟表述。学堂对“孝道”、“修养”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普及得到了民众的强烈共鸣。
“草根学堂”七年推广国学路 辛亥革命网 2011-4-8 15:44
山东大学教授颜炳罡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我们需要千千万万具有文化理想的人们站起来,走出来,不计名利,埋头苦干,从乡村、社区、家庭即从社会最底层做起,以自己的行为去感召大众,教化大众,这是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7年多致力于非营利的公益事业,让逄飞远离了崇尚物质财富的时代潮流。 ... 百度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