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习生徐潇恬本报记者卞文超
4月1日,济南的天气跟我们开了一个小玩笑,和煦的春风突然变得狂暴,卷着尘土扑面而来。山东大学医学院于修平教授的办公室里,却是温暖而安静。身材健硕的于教授笑容亲切,面对记者,他有条不紊地讲述起自己的研究和令他骄傲的学生们。
于修平是山东大学的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山东大学副校长。目前,他带领的科研团队正在进行人乳头瘤病毒(HPV)致瘤相关蛋白的致癌作用机制及应用项目的研究。这个项目研究受到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2项省部级课题的资助。
什么是人乳头瘤病毒?大家也许对这个名词感到陌生,但不少人知道,影视明星梅艳芳因患子宫颈癌而早逝。于修平告诉记者,世界范围内子宫颈癌的发病率居妇女恶性肿瘤的第二位,而这种人乳头瘤病毒就是宫颈癌发生的首要启动因子。为了有效防治宫颈癌,必须加强HPV致宫颈癌机制的研究。于修平及其带领的科研团队,通过应用先进的蛋白质学技术,发现并且证明RbAp48(一种蛋白质)是HPV致宫颈癌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调控蛋白,能特异性地抑制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目前临床上治疗宫颈癌的方法除手术外主要靠放射治疗,而这种蛋白质也被证明可以增强放射的敏感性。目前他们用这种蛋白质加放射治疗,已经在体外细胞系和动物实验中取得显著疗效。这项研究为临床应用打下了基础。
医学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小。对于这个问题,于修平认为,一个原因是现在的检测条件好了,以前的人不检测,当然也就不知道;另一方面是由于HPV是性传播性病毒,这是引起以后发生宫颈癌的原因之一。最近有媒体报道,宫颈癌疫苗有望3年内进入国内,其效果和副作用如何引起人们关注。于教授指出,目前美国生产的宫颈癌疫苗确实有一定的作用,但只能预防常见的两种HPV型别的感染。宫颈癌的原因是复杂的、多因素的,并不是所有感染HPV的人都会得宫颈癌,所以没有必要人人自危都去打这种疫苗。
于修平1987年到美国西雅图肿瘤研究中心从事分子病毒学、人乳头瘤病毒研究。80年代后期一直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曾获得多项国家自然基金资助和科技进步奖项。
在2008年,于修平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他非常赞赏一句话:“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把对事业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多年来,于修平虽然主持了很多国家甚至世界领先的项目,还担任过全国人大代表以及山大副校长的职务,但他却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首位。于教授说:“科研可以促进教学。教学和科研,处理不当,相互影响;处理得当,相得益彰。”
在谈话中,记者感到相比他的科研成果,于修平似乎更愿意提到自己的学生,他更大的兴趣在于培养人才。山东医学会微生物免疫学会主任赵蔚明,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贾继辉以及获得“美国杰出青年学者奖”的孔丽都是他的学生。于修平取得的成就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年轻时候的国外进修,因此他特别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倡导与国外同行联合培养研究生。
于修平告诉记者,他与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刘传聚教授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唐伟的论文被《Science》(国际上最知名的自然科学综合类学术期刊之一)杂志接受,并且唐伟是第一作者。这是山东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第一次在《Science》发表研究论文。谈到这点,他言语间不无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