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蒋民华院士走完“晶体人生”

发布时间:2011-05-07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飞信截屏未命名.jpg

26.jpg

  记者从山东大学获悉,国内著名的晶体材料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蒋民华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5月6日4时56分在济南逝世,享年76岁。蒋民华是我国功能晶体研究和开发的先驱者和带头人之一,还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济南站的火炬手,曾经在青岛读大学。

“晶体人生”始于青岛

  据了解,蒋民华院士1935年8月出生于浙江临海,195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历任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所所长、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大学副校长、晶体材料研究所和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材料研究会副理事长,硅酸盐学会晶体生长与材料分会理事长,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新材料领域第三届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等职。

  蒋民华与青岛有着不解之缘,他曾经在山东大学即现在的海大鱼山校区读书,在青岛度过了自己的4年大学时光,大学时他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因为成绩优异,蒋民华获准提前毕业,并留校任教,青岛是蒋民华晶体人生的起点,老人始终对青岛有着割不断的感情。

  2008年,在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合作日开幕式上,蒋民华说,最早的晶体实验室起步于青岛的山东大学化学楼,而后随着山东大学的搬迁而迁移到济南,后来发展成为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造出“中国牌”晶体

  蒋民华长期从事功能晶体研究,研究领域涉及功能单晶的生长和表征、半有机二阶和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的探索及先进半导体材料的制备。曾获国家发明一等奖(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1995年、1996年),山东省首届科学技术最高奖(2003年),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1996年)等奖励。

  蒋民华对科研成果转化非常重视,他主持的磷酸钛氧钾(KTP)晶体生长的研究和开发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发明专利以后,他亲自联系外商和推销产品,第一批订货就达30多万美元,出口日、美等发达国家,被誉为我国高技术产品向西方工业国家出口“零的突破”,这曾经是美国70年代末非常重视的非浅性光学晶体,曾将其列入“战略物资”之列,其生长技术属核心机密。

  经过蒋民华所领导的研究小组不懈努力,“半导体发光器件外延工艺和管芯技术”课题于2004年4月通过验收,这一成果打破了半导体外延材料与管芯技术被发达国家垄断的局面,对发展山东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

  ■追忆

73岁举奥运火炬

  2008年,已经是73岁高龄、满头白发的蒋民华接到了一项特殊的任务——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济南站的火炬手,也是济南站火炬手中唯一的一名中科院院士,那年恰逢蒋民华从事晶体生长研究50周年,他称“能当上火炬手是对自己的最好褒奖”。

  曾亲眼目睹蒋民华火炬传递的一位记者表示,那时蒋民华跑起来就像个年轻人,精神矍铄、满面笑容、步履矫健,根本看不出是位已过古稀之年的老人。蒋民华在知道自己当上了奥运火炬手以后,每天都要由老伴陪着去学校操场上跑上两圈。

  更令人感动的是,蒋民华在当天上午完成火炬传递后,下午就立即奔赴四川地震灾区,参加在灾区进行的“科学技术与抗震救灾技术科学论坛”,就灾后四川重建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能够把晶体材料技术的最新成果应用到灾区重建中。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