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原创性缺失是最大悲哀

发布时间:2011-05-06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本报济南5月5日讯(记者 杨凡 实习生 孙艳) “原创性不再成为学人的理想和追求目标,这才是最大的悲哀。”5日,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郭延礼谈到目前人文学术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时直言不讳地指出,原创性论著甚少,平庸之作大量出版,造成目前人文学术研究的虚假繁荣。

  5日,山大举办了老牌学术期刊《文史哲》创刊60周年纪念大会,大批海内外人文学界学者出席。郭延礼就是在《文史哲》杂志人文高端论坛上发表上述观点的。

  郭延礼在作题为《人文学术研究再出发的基点》的发言时呼吁,学术界必须重新重视“为学术而学术”的观点。

  “为什么要重提这一观点?因为原创性论著甚少,平庸之作大量出版,造成人文学术研究的虚假繁荣。低水平的重复是当下人文学术研究领域普遍存在的可怕的致命伤。更为严重的是当下学风不正。”他认为,学术研究的目的是求知和探索真理,不应该有功利企图。

  他还指出,当下的学术研究体制严重地背离了原创性这一学术评价标准。“目前的导向是这样的,人文精神消失,具有原创性的著作愈来愈少,原创性已经不再成为学人的理想和追求目标,这才是最大的悲哀。”他进一步分析,有钱就能出书,已成为多数出版社的潜规则,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术研究过程中出现问题。

  郭延礼强调,开拓和创新是衡量文学研究的最高标准。“没有开拓和创新的研究,从严格意义上说就不是学术研究。”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