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各高校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大力探索“全员育人”新机制,成效明显。
上海交通大学 让一切关爱“不掉链”
上海交通大学的马德秀书记每天有份特殊的“早餐”,那就是阅读学校的“BBS信息动态”,了解同学们的思想情况,并及时对同学关心的热点问题和提出的建议进行回应。而副校长陈国强的博客访问量更是近15万次,深受广大学生“粉丝”的喜爱。
“出了象牙塔,我们站在上海的马路旁,看着别人家的灯火,回到自己的出租屋,会很迷茫,这是哪里?我还是金子吗?谁是金子?迷茫……我需要国强兄给我们这方面的解惑。”这些学生的真诚流露的提问,在陈国强的博客中随处可见,而他的答复也总是特别及时。陈老师笑着说:“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永远是博客受欢迎的秘诀。
在交大校园,还有全天候的“心灵花园”——上海市教卫党委命名的“施索华工作室”。几年来,工作室为学生答疑咨询解惑一万余人次。施索华老师的手机被学生称为“永不消失的电波”,因为她总是能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化解他们遇到的困惑。
上海交通大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长期以来有“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三个一切”传统。近年来,在全员育人领域更是创新思路、创新载体,在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细节上给以关注、呵护和引导,让学生全面成长之路“不掉链”。
中央财经大学 学生与导师“打成一片”
“老师,我可以跟她一起做项目吗?”中央财经大学刘姝威教授的QQ聊天对话框闪烁起来。“我一看就明白了,准是这男孩喜欢上一个女孩,想让我给他们创造条件‘拉红线’。”刘姝威笑着说。由于平易近人,她经常与大家打成一片,学生们遇到什么情感问题都会向她倾诉。
在中央财经大学,师生间互动融洽的事例不胜枚举。学校党委副书记侯慧君说:“也许我们的大楼不够、大师和‘大家’数量有限,但是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学校师生亲如一家,大爱溢满校园。”
中央财经大学近几年推出了本科生综合导师制,让教授学者们深入到本科生中间。目前,各学院共有218名综合导师,占学校任课教师的近30%,辅导学生1500多名,覆盖面超过30%。
在一次专题调研中,有88%的结对学生肯定了导师在其个人成长中的积极作用。他们这样描述导师:“很兴奋,因为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导师;很欣慰,因为导师让我在生活学习的问题上找到了答案;很期待,希望自己能从导师那里学到更多。”
西南政法大学 “结”得稳才能帮得“活”
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2009级学生吴娇,由于心理疾病和不适应新环境等原因,在入校之初,基本不上课,老师打电话发短信不接不回,辅导员找其谈心聊天也经常吃闭门羹,和吴娇的沟通一度成为老师们的难题。
学院党总支书记郑辉和吴娇的家人取得了联系,在了解到吴娇的家庭和成长情况后,主动加了吴娇的QQ,和吴娇不定时地联系,及时了解她的生活和思想的变动。循循善诱和如友如亲般的关怀和爱护,让她渐渐放下戒备心理,甚至主动找郑辉谈心。最后,吴娇携带着医生开的健康证明回到学校。现在,郑辉仍然经常和吴娇谈心、关心就医情况和学习生活情况,并联系老师为其课外辅导。
西南政法大学在总结校内基层党组织和部分教职工对大学生自发自愿扶困助学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在全校开展“两个一对一”主题实践活动,即“一个教职工支部资助一个贫困学生,一个教职工支部联系一个学生宿舍”的活动。目前,截至2010年底,党支部结对寝室1000余对,支部资助贫困生600余名,资助金额42万余元。
中南大学 听“过来人”说心里话
在中南大学的校园,有个最受学生欢迎的精神成长殿堂——“我的理想、实践与情操”百名院士百场报告会,还有个受到学生热捧的“我身边的优秀学生党员”系列报告会。在理想信念教育上,同学们更向往和“过来人”、大师或名家对话。报告会的举行,在广大同学中掀起了“人人学习典型、人人争当典型”的良好氛围。报告会还通过学校网站、微博、手机报等网络媒体得以积极宣传,惠及学生近万名。
来自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大四学生党员桑延奇,当过院学生会主席,做过中南未来职业经理人协会副会长,也获得过全国大学生第五届“英特尔杯”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竞赛全国一等奖,还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华邦力拓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我身边的优秀学生党员”系列报告会上,他分享了自己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和竞赛过程当中的苦与乐。“作为一名快要毕业的学子,整个大学期间留下了很多。我发现了自己的长处、收获了团队的友情、体味了吃苦的幸福、获得了事业的起步,这些都是我人生中极其宝贵的财富。”
山东大学 勤工助学让“冬天不冷”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生马晓飞在“勤工随想”中这样写道:“六点钟从宿舍楼里跑出来,寒风凛冽刺骨,我禁不住紧了紧衣领。天空黑漆漆的,衬得稀疏的星星格外耀眼,不过无暇欣赏这美景,急匆匆地去推车……一天之计在于晨,我充实地工作着,充实地享受着我的大学生活,经历着属于我的人生。冬天不冷。”
该校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学生郭东旭在“勤工随想”中说:“1周的军训让我们相识,3天的岗位体验让我们相知。如今,2个月的实岗工作已经过去了,我们老校绿化组的10名队员也早已情同兄弟姐妹。我们共经风雨,同甘共苦。2个月的朝夕相处,让我们彼此都感受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谊。”
近年来,山东大学以提供后勤勤工助学岗位、建立后勤服务学生评价体系、优化育人环境等为突破口,积极探索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新途径、新模式,搭建起了学生校内实践平台,拓展了服务育人渠道,全方位育人格局初见成效。因此高校后勤就像一双辅助莘莘学子飞翔的隐形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