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教授创办软件设计大赛 他是首台阅卷机的发明人

发布时间:2011-07-08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1.jpg
        □文/本报记者 李明 片/本报记者 邱志强

  徐萌,山东大学退休教授,今年75岁。但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比年轻人更有好奇心,更喜欢钻研。
  他和团队成员一起研制出全国第一台适用于高考的阅卷机器,并创办了“山大鸥玛公司”。退休了,他也一直没闲着。利用担任计算机学会理事长的有利条件,他创办了大学生软件设计暨外语大赛,至今已经举办九届,从最初的济南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发展为今天的齐鲁大学生软件设计暨外语大赛,从一个项目发展到今天的六个项目,大赛的参赛院校有山东省内外高校共50多所,报名者近5000人。
  “通过大赛来打造一个平台,培养和选拔一批优秀学生,为迅速发展的软件产业服务,特别是济南市齐鲁软件园的发展服务。”退休后,徐萌一直为这个心愿忙碌着,成为一个“改变学生命运”的人。
      40多岁才接触计算机 激情被点燃
  作为早年毕业于北航导弹专业的高才生,徐萌毕业后分配到哈工大,上世纪70年代末来到山东大学,在电子系教授电工原理、脉冲技术等课程。
  “每天都在重复地讲课,难道这辈子就这么庸庸碌碌地过下去了?”在这些登台讲课的日子里,徐萌感觉到了空虚和平淡。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电脑大普及的第一轮浪潮袭来,40多岁的徐萌似乎看到了希望,激情再次被点燃,他自动请缨,带着几个刚毕业留校的小青年组建了山东大学实验中心微机室。与当时许多人一样,他的“电脑启蒙”师从于谭浩强教授的讲座,而他的科研班底,除了数学系毕业的马磊算得上“科班”出身外,其余的人,多数是电子系的专科生,所学到的那一点儿电脑知识,都来源于听过徐萌自己的讲座。
  “那种心情,真的很难形容,有一种久旱逢甘霖的感觉,整个人重新充满了活力。”徐萌回想起当年的情形,依然掩饰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嗓门提高了很多,双手挥舞得也更加有力。从此,徐萌踏上了他的“梦想之旅”。
    输给学生的五子棋软件发感慨 “这样的学生岂能埋没”
  退休后,徐萌舍不得离开自己喜欢的工作,他无偿创办了“济南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后来改名为“齐鲁大学生软件设计暨外语大赛”。从2003年开始,已经发展到了今年的第九届,这个大赛发掘了一批优秀的学生,也为企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徐萌为何会想起创办这种比赛?这都源自一位叫任克远的学生。在2002年的时候,“程序设计”的任课老师,向徐萌介绍了一位叫任克远的学生。他在“课程作业”中,完成了能下“五子棋”的软件。
  “这个学生的‘五子棋软件’竟然赢了我!”徐萌吃惊地发现,一般人都下不过这个“五子棋软件”。这事让徐萌眼前一亮,学生能有如此能力,也引发了徐萌组织大学生软件设计比赛的设想。
  徐萌说,他想通过大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际动手能力,并建立校企间的联系,为新时代人才的培养探索出一条新途径。于是他很快拿出了方案,向济南市科学技术协会做了汇报,并得到了认可和支持。之后,济南计算机学会与齐鲁软件园发展中心承办了这项活动,齐鲁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由此拉开了帷幕。
    比赛让学生重拾信心 有人还没毕业就找到了工作
  徐萌本人和他创办的“大学生软件比赛”影响了很多学生,也改变了不少学生的命运。许多参赛的学生对徐老师心怀感激。
  “铃铃……”电话铃响了,来电话的是任克远,他是徐萌在山东大学高职学院工作时期的学生,现在在日本工作。他说他从日本回国探亲,现在来到济南,想来看看自己的恩师。
  任克远就是“五子棋软件”的设计者,获得了首届“济南大学生软件设计比赛”第二名。这个比赛让他认识到自己的能力,重新拾起了信心。
  徐萌说,很多高职学生由于在高考中的失利,心中结了一个疙瘩,因而失去了信心。高考没考好,并不能说明他们的能力差,要想法让学生找回“信心”。所以,徐萌组织的“大学生软件比赛”,就是想营造一个环境,让学生在竞赛中克服困难,培养这种信心。
  22岁的王洋也从中获益匪浅。他是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二年级学生,从大一的时候就参加了比赛,获得了一等奖,今年又报了名。“相当了不起,相当有活力。”这是学生对徐萌最多的评价。王洋说,徐萌老师对他的帮助很大,是真心为大学生做实事的人。他一想到学生,就全身充满力量和激情,从大赛的策划、组织、评审工作到最后的颁奖总结,他都事必躬亲。“比赛对手好多都是本科、名校的,我们到底行不行啊?”在做比赛设计期间,王洋很疑惑,但徐萌经常给他们加油、打气,说只要肯努力、肯钻研,完全能够比本科生做得更好。
  每届大赛启动之前,徐萌都会组织参赛学生代表进行巡回报告,为比赛报名进行宣传。为了节约有限的活动经费,徐萌与学生们同坐硬座车、吃食堂、住学生宿舍。通过参加比赛,这些学生也认识了好多企业老总和专家、教授,现在,他们其中好多人都已经定好了工作意向。
    为了给孩子们留些财富 正在书写回忆录
  徐萌有两个孩子,都在经营自己的公司,一个已经是一家软件公司的副总了,唯一的小孙子在英国跟随妈妈读书。他说,家庭和工作不是根本矛盾,不过要搞好一件事情,必然会有所牺牲,只要做好心理准备就好。
  如今,徐萌已经75岁高龄了,他试图淡出自己钟爱的电脑软件和齐鲁大学生软件大赛,正在着手写他的回忆录《我的梦》。
  “回忆录不是为自己写的,趁着自己还能动,把来之不易的东西交给孩子们,让他们了解人一辈子如何做好一件事。”徐萌说。

    一个玩笑,诞生了中国首台阅卷机
  一个很偶然的玩笑,让中国首台阅卷机的诞生颇具故事性。1985年,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徐萌和他的团队一起研制出了微机控制的阅读机。
  徐萌的一个老同学是山东电视大学的老师,有一天,徐萌跟这位老同学闲聊时,得知当时山东电视大学招收了大批因“文革”失去读书机会的青年,学校有限的几位老师到了期末要阅几千份的考卷,阅卷工作量相当大。“老徐,能给搞个自动批改试卷的机器吗?”没想到老同学一句半开玩笑的话,竟然催生了国内第一台阅卷机。
  当时,徐萌已经给学生开了一门微处理机的课程,徐萌认为,虽然没有见到过阅卷机这种机器,但要实现计算机阅卷还是有可能的。于是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1985年,在山东电视大学提供的5000元经费支持下,徐萌和他的团队一起,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首先在国内研制出了微机控制的阅读机,并通过了省级鉴定。
  “那年,山东电视大学首次使用了电脑阅卷。”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徐萌仍然历历在目。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