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媒体聚焦
山大声音
视频新闻
媒体链接
媒体聚焦
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季老没看到《大国学》是永远遗憾
发布时间:2011-08-07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济南学界纪念季羡林百年诞辰,季羡林生前最后助手、山大教授蔡德贵接受本报专访表示———
季老没看到《大国学》是永远遗憾
本报8月6日讯(记者 李雪萌)今天是一代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日,由季羡林文化研究院主办、中国书画装裱工艺学院承办的“纪念季羡林百年诞辰”研讨会今天上午在济南举行。季先生的学生、先生生前最后助手、山东大学教授蔡德贵等10余位来自山东大学、省社科院及其他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和季老亲属代表参加座谈。
蔡德贵教授曾经著有包括《季羡林传》、《季羡林师友录》、《季羡林书信集》在内的多本有关季老的研究著作。在研讨会上,记者专访了蔡德贵教授,请他介绍了季老最后的口述实录《大国学》的详细情况。
《季羡林口述人生》完整版
根据季老本人的愿望,2008年10月9日,蔡德贵来到北京。10月13日,正式开始了记录季老口述历史的工作。2009年6月16日,蔡德贵暂停记录去美国访问,当天做了最后一次笔记和录音,并约好回来以后继续口述实录工作。没想到7月11日,季老驾鹤西去,未完成的口述成了永远的遗憾。
在去年季老去世一周年之际,蔡德贵曾推出一本《季羡林口述人生》,以最真实的记录,向大家展现了一个“第一人称”的季羡林,书中首次披露了很多季老此前从未为人所知的内幕往事与生活经历,本报当时曾对此做了详细报道。
当时蔡德贵就对记者表示,这本“口述人生”只是季老口述实录的一部分内容,自己还将推出更为完整的著作。去年9月,《大国学:季羡林口述史》正式与读者见面。蔡德贵介绍,《大国学》是《季羡林口述人生》的完整版、补充版,更为详尽和具体,是关于季老一生最为翔实可靠的呈现。同时他也说:“由于种种原因,《大国学》也并没有完全展现季老的口述,大约是全部口述内容的三分之二。其他内容在短期内还不具备发表的条件。”
季老带走的内容再也无法知道
季羡林生前曾经表示:“想要了解我这个人,‘口述’更为可靠一些,更细致一些”。能够被季老信任担任这个工作,蔡德贵感到非常荣幸,也很尽责。他说,季老对自己表示,“很多事不说出来对不起历史,也对不起祖国”,因此先生格外重视这次口述实录,可以说这是先生生前看重的最后一件事。季老通过75次口述,用他生命最后的时间给我们留下了如此宝贵的财富。尽管《大国学》一书多达40万字,但是季老广博的学问并没有全部包括在里面,除了一些暂时不宜发表的内容外,还有一些他老人家确确实实带走了,带走的部分我们确实永远无法知道了。
季老的“国学”是“大国学”
众所周知,季羡林生前曾多次请辞“三项桂冠”,即“国宝”、“学界泰斗”和“国学大师”。对于“国学大师”的称谓,很多人一直有不同看法,认为季羡林尽管学养很高,但其研究不在“国学”范畴内。对此蔡德贵表示,季老的“国学”是“大国学”。季老的“大国学”思想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形成过程:季老76岁以前主攻语言学相关的学问,注重的是考据与辞章;而到了76岁之后,则慢慢倾向于中国的传统学问,这其中的转变体现了季老在晚年对人类整体命运的终极关切,而他总结出全人类正面临着三种紧张关系,包括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会,每一个人的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之间,都体现着这三大紧张关系。也正是季老的这个意识,才促使他开始把自己的研究兴趣从纯粹的语言学领域转到国学领域。而后他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中,发现了解决人类面临的三大紧张关系的重要思想,他认为不应该仅仅把国学定义在儒家甚至孔子学说的范围内,而是应该扩大到孔子以外的老子、庄子,甚至还有佛家的思想,并且还应该延伸到中国境内的56个民族所创造的传统文化,“季老通过对这些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与感悟,在2006年以后才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
蔡德贵说,季老生前很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季羡林口述史”的出版,但遗憾的是,老人辞世太过突然,此书竟成先生未竟心愿。希望这本迟到的《大国学:季羡林口述史》能对此做出弥补,同时也是以这种形式表达对先生的怀念。
http://jnrb1.e23.cn/html/jinrb/20110807/jinrb9575868.html
上一篇:
山东大学物理学院举办核科学技术与先进材料论坛
下一篇:
考古专家任相宏否认陈庄遗址是齐故城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