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记者 孟迷
拼演员、拼剧本、拼资金,中外合作“拼电影”已非新鲜事,但这次却再进一步。近日,首部由国内全额投资、牵手好莱坞导演制作的史诗情感大片《欲望大明宫》在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宣布启动。《训练日》与《亚瑟王》的导演安东尼·福奎阿加盟,与国内著名编剧、深圳作家杨争光一同打造这第一部“国产”好莱坞大片。
《欲望大明宫》原名《帝国的情感》,由杨争光写成于2008年。故事将通过参与唐代大明宫遗址恢复工程的外国建筑专家布劳恩的视角,从现代人的角度重新审视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再现皇家宫殿大明宫的雄伟以及大唐帝国的盛世。杨争光是陕西人,自然对“李杨恋”有特殊感情。他表示,在故事创作方面,制片方非常宽容,可以由着自己的想象任意书写。
此外,这部投资2亿元的大片还邀来曾经创作《角斗士》和《亚瑟王》的美国编剧大卫·弗兰佐尼共同编写剧本。杨争光说,他与大卫还没正式碰面,但与导演讨论后将剧本转交大卫,再作调整与商议。不过杨争光表示,与导演安东尼的交流非常顺利,两人在思想上有高度的一致。就合写剧本与合拍电影的新尝试,本报记者对杨争光进行了独家专访。
“这个剧本有一定冒险性,但我还是这样做了”
记者:为何选择从外国人、现代人的视角看“李杨”,剧本创作过程是否遇到瓶颈?
杨争光:在这个项目开始的时候,就有跨国合作的意向。我想尝试一下如果让一个外国人来讲述中国这一段历史会有什么样的效果。这样做有一定的冒险性,但我还是这样做了。就这个项目来说,现在才开始正式踏上轨道,还存在许多变数,变成什么样子我无法预测,但我希望它朝好的方向变化,现在也具备这样的条件。
记者:《欲望大明宫》多少会带有西安官方宣传片性质,您的创作可以多大程度还原历史,多大程度演绎历史?如何取舍与拼接历史碎片?
杨争光:创作一部电影,是不敢和具体的功利性的宣传联系在一起的,它有危险性。我的剧本不是这样做的。说到“还原历史”,这不论是对创作还是对历史叙述都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有人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都是当代人眼中的历史,历史是不可以复制也无法还原的。这也是我创作这部剧的理念之一。但我依据的史料都是正史的史料,不采用野史和民间传说。
记者:您是陕西人,这种情感在您创作中会有何倾向?
杨争光:我在写我喜欢写的一个电影剧本,在写的过程中,我没感觉到我是陕西人,也没有陕西倾向。这个故事是中国的,也是人类的。比如“爱”和“爱的毁灭”,在世界的每个地方,每天都在发生。这个故事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主人公具有特殊的身份,它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恰好在中国历史一个重要的节点上。
“好看的有意思的就应该是能赚钱的”
记者:您希望《欲望大明宫》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是稳扎稳打的还是另辟蹊径的?
杨争光:我希望它是好看的,又是有内涵的。不光中国人能看懂能喜欢,外国人也能看懂也能喜欢。就我自己来说,我从来没有过商业片还是艺术片的意识,只有好看的和不好看的,有意思的和没意思的,有趣味的和没趣味的区别。我相信,好看的,有意思的,有趣味的就应该是能赚钱的。
记者:现在很多影视人都选择古代的题材或者是旧的影视剧来翻新,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杨争光:“翻拍”不能算问题吧,问题在于是不是能“翻新”“翻好”,“翻”出新意和趣味来。如果说“匮乏”的话,我觉得,不是故事的匮乏,是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匮乏。
记者:1990年,您编剧的电影《双旗镇刀客》算是最早引起世界范围关注的内地武侠片,借着这种国际经验,如何将《欲望大明宫》写得国际化?
杨争光:如果让我自己说的话,我更愿意说《双旗镇刀客》是一部中国西部传奇片,与“侠”无关。它在几个国际电影节上得了奖,很多中国观众也喜欢这部电影,但还没有到我认为的“国际化”的程度。我希望这部(《欲望大明宫》)是,让中国和外国喜欢电影的人都能看到它并且喜欢它。
记者:最近电影《盛唐危机》(韩国郭在容导演)开机,也是讲述“李杨之恋”,并将全部启用韩国演员,您怎么看?
杨争光:我听说了。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所以没有看法。
“中国电影还没有工业,找哪个更差没有意义”
记者:由外国导演说了算,怕不怕中国的“历史”,尤其是中国的“价值观”被误读?能否谈谈您和安东尼导演的“一致性”有哪些?
杨争光:电影是团队艺术,需要集体的智慧。请外国导演来导这部片子,是希望这部片子能有更好的结果。就我和安东尼导演初步的交谈,我们对人物的理解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并不存在原则性的分歧。将来有分歧的话,我想我们会经过沟通达成一致的。
记者:如何看待这种中外合作模式的前景?
杨争光:这已经不是新模式了,早有人做过了。我认为将来会越来越多,有益于中国电影的发展和提升。
记者:有人说,在中国电影工业的环节中,最差的就是制片和编剧,您怎么看?
杨争光:在我看来,所谓的中国电影工业还没有形成“工业”的规模。和电影工业先进的国家相比,如果说中国电影工业还有差距的话,是整体的差距。在这个整体中,找哪个更差,哪个最差,是没有意义的。
记者:最后请你谈谈最近的其他创作。
杨争光:写了一个中篇小说《驴队到了奉先畤》,年底可能会在《收获》发表。正在做一个电视剧,几个少年的传奇故事。也还要继续“杨争光文学与影视艺术工作室”的几个项目。身体时不时会跟我闹意见,我也不能不管它。借此机会,还要对关心我的领导和朋友们,说声谢谢。
杨争光,一级作家,影视编剧,深圳市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1957年生于陕西省,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诗歌、小说、影视剧写作,著有《土声》、《南鸟》、《老旦是一棵树》、《黑风景》、《棺材铺》、《从两个蛋开始》等小说,担任电影《双旗镇刀客》、《五魁》、《碎嘴子》等编剧,多部电影获国际奖,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编剧之一,《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总策划。其最新长篇小说《少年张冲六章》获2010年人民文学奖及《当代》小说年度奖。
http://roll.sohu.com/20110806/n3156134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