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构建当代形态的和谐美学

发布时间:2011-08-23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

 

  周来祥,1929年生于山东青城,2011年6月30日在北京病逝。周来祥先生是我国著名美学家,历任山东大学美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国际美学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理事会理事、山东省美学学会会长,曾出版《马列主义的美学原则》、《论美是和谐》、《论中国古典美学》等专著,形成了以“美是和谐”为核心的美学理论体系。

  恩师周来祥先生离开我们已有一个多月了,我时时沉浸在对他深深的怀念之中。先生一生致力于学术,著述如林,弟子如群,为我国和谐美学学派创始人。早在20世纪60年代,周先生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观点。改革开放后,这一观点得到了系统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套彼此联系、互相阐释的概念与范畴。但由于美学学科发展的不足与学科话语体系建设的缓慢,周先生用力更多的是从哲学的层面探讨学科的定位、研究对象的界定、研究方法的选择和思维模式的建构。中国美学学科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西方美学尤其是黑格尔美学等西方学术资源,所以,那时的和谐论美学虽形成一套形而上色彩较为浓重的话语体系,但就其阐释的有效性和理论的张力来说,尚未能有效地实现其中国化的表达。正如周先生自己所说,当时他对和谐论美学“主要是从哲学、美学角度思考的,期盼一种人与对象、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合目的与合规律的和谐,想得很不具体,在斗争哲学盛行的语境下,感到很难实现,感到和谐美学似乎是飘浮在半空中,没有基础,没有自己的根”。

  和谐论美学找到了自己的根

  要有效地实现和谐美学话语体系的中国化表达,既需要适合它的社会基础,又需要主流意识形态的提倡,以及本土文化资源的支持。

  自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系列重要思想以来,周先生的和谐论美学“找到了自己的根,有了自己的社会基础”,其话语系统有了言说的具体现实语境。在周先生看来,首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和谐美学的源泉,和谐美学是对和谐社会的实践活动和审美经验的理论概括。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美学就难以生根、发展,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其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是和谐美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和谐美学随和谐社会、和谐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再次,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和谐美学的灵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决定着和谐美学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最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不但为和谐美学的建构提供了基础、动力和发展方向,也为彻底消解和超越近代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和文化现象提供了条件,给当代形态的和谐美学和新型的对立统一的和谐美提供了新的思维定势。

  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周先生的学术热情,也为与时俱进的和谐美学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活力,使和谐论美学话语体系直接进入这一主流意识形态的言说范域。

  实现中国古代和谐美学思想的现代转化

  当代形态的和谐美学话语体系的中国化表达,还要有本土文化资源的支持。

  中华民族文化的和谐传统是在中华民族独立自存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因此是古老、纯正、发育完善、自生根的和谐文化,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和谐的“中和”精神,以及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终极维度和伦理维度。

  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美学品格和思维方式蕴涵着中国古典美学之现代发展的巨大可能性,但要将其转换为一种新的理论范式和话语体系,则需要对和谐美学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将其转化为现代和谐论美学的有机部分。近年来,先生对和谐美学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了进一步的梳理,对中西方在各自独立自存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和谐美学思想进行了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和系统研究,寻找出中西方和谐美学思想的差异和可能汇通的线路,并从现代辩证和谐思维的层面,对中国古代和谐美学的形成、演变及其哲学基础、分类标准、内在联系等方面作了多层次的研究,揭示了中国古代和谐美学思想发展的矛盾运动。中国古代和谐美学思想丰富,提高、充实、深化了人们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给现代辩证和谐美学增添了新的内容,成为其有机部分,传统的中和文化、和谐美学获得了新的内涵和新的生命力。

  先生对和谐论美学进行话语分析和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接受、融合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与外国美学理论(包括后现代文化理论话语)中可资借鉴的部分,由此建立了一套当代形态的和谐论美学话语系统,从而扩展了和谐论美学理论的话语张力,推进了和谐论美学的理论维度,拓宽了和谐论美学话语的言说范域。

  使和谐思维成为和谐美学的主体部分

  先生是一位方法论意识很强的学者,并一直注重对思维模式的建构。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运用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辩证思维研究美学、文艺学问题。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吸取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模糊数学等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深化了辩证思维。进入21世纪后, 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系列重要思想以来,他对方法论的热情被进一步激活了。从2005年至2007年的三年时间里,他发表了《超越二元对立,创建辩证和谐》、《现代辩证和谐论与和谐的普遍性》、《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建设》、《和谐美学与和谐社会建设》、《从和谐美学看和谐社会》等系列论文。在这些论文中,他提出了和谐思维与矛盾思维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两种形态,并将和谐的思维形式内化为和谐美学、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主体部分,使和谐论美学得到了新的突破、新的发展,而和谐思维本身已充分地包含、展现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

  先生把毕生的精力和智慧贡献给了中国当代美学学术研究事业,完成了一份重大的学术使命。

http://www.qstheory.cn/wz/renw/201108/t20110822_104210.htm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