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处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前沿,其工作水平的高低、工作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日前,本报记者就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问题采访了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会长、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朱正昌。
流动快、认可度低掣肘队伍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报》:高校辅导员这个职业如何理解?
朱正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文规定了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中国社会科学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如何?
朱正昌: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
第一,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全国上下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政治环境。
第二,国家关于高校辅导员的角色性质、工作定位和岗位设置,认识更加明确,政策不断完善,为辅导员工作和队伍建设提供了明确保障。《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辅导员工作既是教师岗位,又是管理岗位。
第三,辅导员队伍不断壮大,数量大幅增长。根据教育部统计,2010年底,全国专职辅导员数量近11万人,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织保证。
第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教育部在人文社科研究专项经费中,增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并在其中专门设立针对专职辅导员的研究项目。每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类经费300万元,其中100万元面向全国辅导员进行招标,中标以后每个课题组给予1万元资助。另外,各地区各高校也普遍设立了辅导员工作的专项经费,用于支持辅导员开展工作研究。
第五,辅导员队伍建设成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效果明显。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效一方面体现在队伍本身,另一方面体现在工作对象,即对学生的培养上。可以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六,辅导员的社会声誉获得好评。
第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决定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思想政治教育等6个二级学科。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66个,硕士点270个,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辅导员队伍建设还存在较大差距,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辅导员队伍不稳、流动过快、工作专业水平不高、学科支撑有待进一步加强、社会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等。这些成为制约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瓶颈问题。
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是关键
《中国社会科学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朱正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切实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教育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这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关键。
职业化、专业化的建设理念是引导从业者终身从事这个行业,是希望在这个行业里能留住优秀人才,并把这个行业发展得和其他行业水平相当,获得很好的社会声誉,人们在这个行业里可以找到职业高峰,获得社会认可。
从目前情况看,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还应着力进行如下四项工作。一是国家政策环境尚需进一步完善,对已出台的各项政策,各部门各高校尚需进一步落到实处。二是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符合辅导员工作实际、与辅导员工作性质相匹配的多维度职业能力标准。三是要进一步完善辅导员业内发展的长效机制,从而使他们在业内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吸引优秀人才进入辅导员行业。四是着力加强辅导员工作的支撑学科建设,一方面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也必须进一步细化、深化。
研究会:家园 摇篮 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报》:为什么要专门成立“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这样的行业组织?
朱正昌:建立辅导员研究会,是2006年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发展的需要。
我们必须看到,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新情况会不断出现,这需要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开展工作研究;同时,辅导员的能力和素质十分有限,个人的见识和眼光也十分有限,没有一个辅导员可以声称自己能担当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所有内容,甚至现阶段没有一所高校能宣称已建立了完善的辅导员工作机制。此外,各地各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步伐快慢不一,发展不均衡,这都需要把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共同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于2008年7月在山东大学应运而生,它也是唯一一家全国性辅导员行业学术组织。
《中国社会科学报》:它在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朱正昌:我们重点开展了以下活动:一是每年2、3月举办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处长论坛。二是每年5、6月采取以文入会的方式,举办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三是举办了三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及相关活动。四是获准创办并正式出版发行了研究会会刊——《高校辅导员》杂志。此外,研究会还开展了“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评选”和辅导员国内高校交流等活动。
《中国社会科学报》:研究会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和重点是什么?
朱正昌:在今后的工作中,研究会将继续以全局性、前瞻性、创新性、辩证性的思维开展工作,切实为提高辅导员教育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提高辅导员工作质量创造条件;帮助辅导员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引导学生认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果,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今后一段时间,研究会要开展的工作是广泛调查,深入研究,制定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研究;另外,在我们每年重点开展活动的基础上,主办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以此推动各地各高校切实加强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培养。
“十二五”期间,研究会还将切实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搭好平台,做好服务。努力使高校辅导员具有本行业的职业能力标准,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行业,成为被社会广泛认可和关注的行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平台和载体更加丰富,更加稳固,更具辐射力与影响力;使全国高校辅导员达到“敬业精神好、工作能力强、专业水平高、学术素养厚”的总体要求;将打造一批辅导员行业的领军人物,培养一批辅导员行业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