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十月,碧空如洗。山东大学迎来了硕果累累的110华诞。寓意“怀抱天下”的新校门张开双臂,迎接海内外纷至沓来的各界校友,迎接山东大学的新辉煌。
山大是百年名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近日在山大调研时指出,“山东大学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起源性大学”。1901年光绪皇帝御批的《山东大学堂章程》,成为此后各省官办学堂的参照。而今,山大人正为实现“山大特色、中国一流、世界水平”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新愿景而奋进。
扶强不扶弱,实现学术振兴
大学的灵魂在学术。当今世界一流大学,无不以一流的学术科研成果,影响着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在山大110年的历史中,始终镌刻着学术的光荣,可谓大师云集,星光熠熠;1979年12月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后,于1982年颁发自然科学一等奖,作为国家的自然科学最高奖,7个一等奖中的2项有山大参与。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山大提出学术振兴行动计划,学术建设走出“创新+守成”新路。目前,按美国ESI的排名,山大已有8个学科——数学、化学、材料、工程、临床医学、动物植物、生化与生物,进入到世界前百分之一。山大提出新目标:在未来十年左右的时间,力争有10个以上的学科进入世界前百分之一,并力争有3—5个进入世界前五十分之一。
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
在“学术振兴行动计划”实施之后,山大又提出“十百千杰出人才计划”。山大建立了终身教授制度,实行学术休假制,还有“养士计划”。教师每三年或五年可有半年时间休假,物质待遇不降低。而“一把椅子理论”则给有学术追求的人以尊严:教授到校部机关,推开办公室的门,假如这间办公室只有一把椅子,应该谁来坐?教授就是大学。把椅子让给教授坐,让教授有尊严。
“大师+团队”的学术创新模式,使山东大学斩获频频。彭实戈院士领导的金融数学团队已走向世界;5月16日,阿尔法磁谱仪2搭乘美国“奋进”号进入国际空间站,其热系统设计首席科学家、山大教授程林和他的团队,被领导该项目的丁肇中教授誉为“最高效、最好的团队”;晶体材料研究团队,使半导体发光器件拥有了“中国芯”;王小云教授的团队,开创的分析评估HASH函数新技术,令世界密码学界震撼……
一流的学术成果,需要一流的科研平台。6月3日,在山东大学高等研究院揭牌仪式上,山大校长徐显明说:“在这里,科学家们可以更加便利地从事具有长远发展意义和各种自由选题的研究。保证科学家不受经费、考核之累,营造平等、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先行成立的数学研究所,设首席专家岗位6-7个,面向全球招聘。山大近年积极规划组建了工程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等7个高端科研平台。
“大学的学科建设一定是扶强不扶弱的,必须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最有发展优势的学科上。所以我们不搞雪中送炭,也不搞天女散花,只搞锦上添花。”徐显明说,只有这样,山大才能实现学术振兴,形成山大特色,成为中国一流,而且要冲击世界一流水平。
一体化发展,形成山大特色
漫步校庆前夕的山大中心校区,记者感受到的是“新、阔、通”:新校门庄重大气,新体育馆华丽大方;道路宽阔、通达;新投入使用的知新楼、蒋震图书馆时尚挺拔……而更让校友留连的,是新建成的两个喷泉广场:南有“大成”、北有“稷下”,分别呼应“齐”、“鲁”文化。
山大特色是什么?徐显明说:“山之仁德,海之容量。地处齐鲁文化之发源地,得儒学文化之地利,山大有丰富的历史与道德资源。山东大学是以德性而著称的大学。她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代表性大学,也是中国道德传承的代表性大学。山大要融汇齐鲁文化,各校区实现一体化发展,逐步形成山大自己的特色,包括学风、传统、文化、制度与学科特色。”
校庆期间,山大青岛校区建设将举行启动仪式。从2012年起,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也将与本部实现招生“一体化”,统一使用山大招生代码,而不再是两个代码。
“青岛校区建成后,成为山大第八校区,‘济南-青岛-威海’的‘山东大学系统’将逐步完善。”徐显明阐释说,“在将来处理总校和各校区关系上,我们确立了‘16字原则’:统分结合,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比如,教育理念是统的,管理体制是统的,办学质量标准是统的,规划也应该统一。
形成特色的关键是学科实力,所有世界著名大学都以自己学科特色而称雄。山大自2000年合校以来,除基础研究、文史研究特长继续保持,新发展的金融数学、晶体材料、凝聚态物理、胶体界面化学、微生物、机械、岩土力学、材料学、心脑血管、新药制造、公共卫生等学科均居国内一流,其中部分方向和领域已处于世界水平。
据介绍,目前“山东大学系统”发展新规划正在运筹,但框架已确立。威海校区,继续凸显“天、海、韩”三大特色,即空间科学、海洋科学、涉韩特色。青岛校区将为山东地域优势的海洋经济、蓝色产业服务,重点发展新兴高新技术学科,并彰显“国际化”特色,逐步建成为高端学术和应用技术研究基地,高端人才的聚集和培养基地,高端技术成果的孵化和产业化的基地,高端的国际学术交流基地。
省城济南的几大校区将保留人文社科、理工学科和医学科。中心校区将重点发展人文社科,2010年4月,山大在中心校区组建儒学高等研究院,旨在汇聚全球儒学研究精英,打造全球首屈一指的主导儒学和中国古典学术研究的学术重镇。
承担社会责任,服务山东发展
“公家设立学堂,是为天下储人才,非为诸生谋进取;诸生来堂肄业,是为国家图富强,非为一己利身家。”这是一个多世纪之前《山东大学堂章程》的声音。“百余年间,我们就是为了实现这个使命而存在。山大的‘天下’观,表明了我们的博大;山大的‘国强’观,表明了我们的责任。”徐显明说。
服务社会是大学的最终价值。从2004年起,山大就先后成立服务地方工作办公室,组建了山大合作发展部,立足山东、服务山东,以助推山东发展为自觉使命。
“潍柴模式”是山大与企业合作的创新。企业先行在学校设立专项基金,教师自定探索式课题并启动相关研究,提高了研发效率;同时,学校选派科学家到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和技术研发中心工作,随时发现和解决企业难题。目前,山大已与企业共建“山东大学山东高速集团工程技术中心”、“山东大学海信研究院”、“山东大学齐鲁证券金融研究院”、“山东大学鲁南天然药物研究院”等。这些合作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双方凝练大课题、承担大项目,大大加快了产学研合作进程。
与此同步,山大与山东各市的实质性合作陆续开展。与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合作建设了“山东大学齐鲁软件学院”,与济南、威海、日照、临沂、济宁、东营、青岛等市建立了全面校地合作关系,与山东省环保厅、卫生厅、教育厅、质量技术监督局等部门、机构搭建了交流合作平台。
目前山大与地方、企业共签署科技开发合同5106项,合作建设40余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等产学研基地,组织或参与8个重大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承担了4次国防重大专项任务。
立足山东,更要成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策源地和引擎。被外界称为山东“第一智库”的山东大学山东发展研究院今年成立,是山大积极助推山东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它将加强校内外不同机构的合作,以国际的视野、专业的水准、独立的精神研究山东,为山东的发展起到“思想库”、“试验田”和“融合剂”的作用。
众流合注,霈为大川。这所延绵齐鲁文脉的百年老校,愈加青春焕发。在“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蓝黄”国家战略实施等宏大背景下,山东大学正在为“持蓝黄战略神笔,绘经济发展宏图”,跃跃欲试。
http://www.dzwww.com/shandong/sdnews/201110/t20111016_66937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