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思明 山东大学博士生
无论我们觉察与否,我们正在被一些因循而袭的陋习捆住了手脚,并赋之以一个优雅的名词------传统。
例如,大学里的阶梯教室什么时候开始被书本、练习簿、文具,甚至字纸割地封侯?我们习惯了这种现象,延续了这种行事,甚至还在报纸上读到:某某领导人视察母校,称“占座”是优良传统。
我也曾是这项传统的传承者,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我去了德国留学,“占座”逐渐成为记忆里一个形迹可疑的概念。这并不意味着设备资源在德国大学丰富到了俯首可拾的程度。事实正好相反,免收学费和特惠福利制度使得德国的公立高等院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人满为患,再加上外国学生近年来的超速激增,数百人乃至上千人挤爆一堂的场面实为学期生活的日常景观。但是,我从未见过以物代人的“占座”现象。座位的数量是有限的,先来先得,晚来晚得,没座的就席地而坐,公平合理,谁也不会抱怨什么。
对于大考在即的K书一族,现代化的图书馆自习室当然是一个清静舒适的好去处。桌上点亮台灯、手边备好水杯,报刊书籍、网络资源近在咫尺。常见准备参加医科或者法律专业的国家考试的德国学生日以继夜地奋斗在此。不过,他们无须在闭馆回家的时候留下个人物品以示“座权所有”。厚重的复习参考资料存入透明的储藏柜内,桌面则空无一物地保持原样。这里奉行的是一套约定俗成的文明守则,并无蛮力的侵扰。每个人坐在他惯常的位置上,前后左右也日渐熟识甚至成为朋友。我所认识的一个中国女孩就是在这里谱写了一段异国恋曲。
说到传统,诠释学大师伽达默尔曾经阐述,“有着一个存在于种种理性论辩之外的自圆其说。”没人能给传统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不过经济学上的“湿猴理论”倒被视作一则有关传统缘由的寓言:
一个笼子里关着五只猴子,中央立一根木柱,顶端挂一串香蕉。为了拿到香蕉,猴子必须沿着木柱攀援。很快,就有一只猴子一试身手。就在它快要得手之际,科研工作者开始用冷水管向笼内的群猴喷水,击退了猴子的进攻。不一会儿,又有一只猴子勇于挑战,同样也被大泼冷水。实验重复数次,直到全体猴子知难而退。此时研究者用一只新猴换掉笼内的前辈。新猴未尝过水枪的滋味,只看到了头顶的美食。正待跃跃欲试,却遭到了其余四只猴子的一顿暴揍。在以后的试验中,研究者依次用一只新猴置换笼内先前的成员,直到笼内的五只猴子全然一新,未曾有过冷水灌顶的经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什么也不会改变,香蕉依然高悬在上,猴子们只知道,向上爬就会挨揍,却并不清楚,为什么会是这样。
所谓的传统就是这样开始的:延续过去的一套行为准则,合理与否,从来不曾想过,只是盲目地接受。谁要反对先打死再说,为了捍卫它,把命丢了再说!
校园理应不是一个猴笼,但论及“占座”传统,比起“湿猴理论”又有过之而无不及。请看这些真实的案例:占座难催生“黄牛党”,徐州体育学院大二大三的男生自告奋勇帮一些瘦弱的女孩占座,索价50至100元,靠窗、靠暖气等位置较好的座位的价格甚至高达100至200元不等;湖南师范大学的韩逍竟因为占座招来一场灾祸,被一群人猛砍,受了7处刀伤……
“占座”------这种教室里的“圈地运动”为什么能在到处大兴土木的现代化的中国高校非但除之不尽反而愈演愈烈呢?
“占座”侵吞了本应平等享有的公共资源;人的尊严甚至比不上一支圆珠笔、一本笔记本,甚至一卷卫生纸;一人占多座的做法更是弃博爱而徇私情的表现。
既然人比猴子聪明,为什么却在“占座”这件事情上表现得如同阻碍同伴努力向上争取胜利果实的猴子一样愚蠢呢?借助一些独立思考和理性的启蒙,停止互相戕害,给予彼此自由及关爱,我们的社会就会迈出文明的一步。如若不然,今天争抢座位的一群明天走上社会,强占的也许就是国家财产、土地资源。经济繁荣并不一定带动民族振兴的车轮。(南方网)
http://review.cnfol.com/111030/436,1594,11026418,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