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让思想走得更远 让心灵贴得更近

发布时间:2011-10-24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让思想走得更远 让心灵贴得更近

——“人民日报校园行”山东大学站活动侧记

本报记者 刘成友 赵婀娜

QQ截图未命名.jpg

       “我们在努力地贴近青年,努力地捕捉各种热点,创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表达。”

        

  “把评论看成一面镜子,照出的不仅是评论的格局之变,更是报社业已形成的舆论引导新格局。这是我们的一些版面、一些标题、一些报道。各位同学,这些,与你们想象中的人民日报,差别有多大?不仅如此,这是我们的传媒方阵、这是我们的未来蓝图,这些,同样是一个你们可能未曾想到的人民日报。”10月21日,“人民日报校园行”系列活动走进百年名校山东大学,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米博华做了题为《让思想走得更远 让心灵贴得更近——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人民日报》主题演讲,与山大数百名学子进行了一场近距离的沟通与对话。

  对话,加深理解。人民日报是怎样一张报纸?人民日报的评论是怎样“出炉”的?任仲平是谁?在山大知新楼报告厅,米博华用生动的事例、深入的阐释,和同学们分享一篇篇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评论背后的故事。“可能有的同学对人民日报并不太了解。也许有同学会说,你们不是一向说‘居高声自远’,人民日报还用这样主动传播吗?我向大家报告的是,人民日报在很大程度上正在实现从宣传到传播的转型,我们不仅是党中央机关报,也是遵循着新闻传播规律的新闻纸媒。”

  互动,增进沟通。在这所刚刚迎来110年华诞的名校,人民日报的团队领略专属于山大的“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独特气质;莘莘学子也在与他们的交流中认识了真实的人民日报,认识了一个可亲可敬的“任仲平”。

  交流,凝聚共识。今天的新闻人“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新闻人“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大学生们所关注的话题正是人民日报人思考的话题,思想、责任、创新、未来、贴近,成为对话的关键词。

  自由问答环节,以“文史见长”的山东大学学子的机敏深思与人民日报编辑记者的妙语连珠相映成趣,激起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

  “人民日报怎样才能吸引年轻读者?”“如何评价一些都市类报纸?”“如何看待‘走转改’?”“大学生人生阅历有限是写评论的短板,如何克服?”“在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中,如何有效传播中国的声音,如何提升我们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人民日报今年有60多岁了,但是在人民日报的员工当中,现有35岁以下的青年员工占的比例是57.4%,所以,这是一个年轻的队伍。我们在努力地贴近青年,努力地捕捉各种热点,创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表达。”“当下中国是一个真实而复杂的中国。为国家改革、发展、稳定服务,在发现真相、凝聚共识、推动进步方面,我们的追求是一致的。”“经过我们的努力,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我们终会有一天使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中国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媒体也发达了,记者遍布全球各地,到那个时候我们就会有更多的发言权。”“我们从两个方面补这个短板。一个是我们提出还原真实的社会舆情构成,通过各种信息的综合,复原一个相对完整的思想界面;一个是强调走出去,多接触实际。”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米博华,评论部主任卢新宁、副主任杨健,以及任仲平写作团队的部分成员,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给出了真诚坦率的答案,引发了在场大学生的思考与共鸣。

  “今天的活动,改变了我对人民日报以往的印象。这是一份有分量的报纸,这是一个有活力的集体。”

  “赢得年轻人,才能有未来,才能在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希望人民日报能走进更多的地方,贴近更多的群众。”

  活动之前,人民日报电子阅报栏在山大开通,只需要触摸屏幕,就可以查看当天的人民日报版面,浏览人民网,还可以查看各种信息。人民日报社还与山大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进一步密切联系。

  “人民日报在我校110周年校庆活动高潮之际走进山东大学,我们感到非常荣幸,这是人民日报送给山大校庆的一份厚重贺礼!报社领导和著名编辑记者走进校园,走到青年学生中间,是人民日报贯彻中央要求‘走转改’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李守信表示,“希望与人民日报有更多的合作。”

  百年山大,继往知新;人民日报,贴近未来。秋日的美丽校园,松青柳明,见证了这样一次充满智慧的对话,也在激荡思想之后,将人民日报与青年学子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