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之师:传道授业解惑
——山东大学学生眼中的朱维申
通讯员 杨为民 王莉莉

作为一位富有人格魅力的导师,朱维申以广博深邃的学术修养、敢于挑战的治学态度,为学生树立了学者风范;他以学生为先,以育人为本,言传身教,赢得了众多学生的喜爱和尊敬;他淡泊名利,宠辱不惊,朴实诚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感动着我们……——题记
笔者第一次见到朱维申先生,无论如何也无法把眼前的这位老师与80岁的老者联系在一起。他精神矍铄、声音洪亮、思路清晰,与笔者侃侃而谈。一般人到了这个年纪,早已经在家里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了。而朱先生却几十年如一日,不畏严寒酷暑,还经常出现在大山深处的工程现场,他精心勘察,缜密思考,足迹遍布四方。也就是这样一位老者,至今仍活跃在大学讲堂和科研第一线,源源不断地为中国岩土工程界输送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才俊。
潜心“传道”:80岁仍活跃在教学一线
传道,乃师之第一要务。朱先生的“传道”是“润物细无声”式的言传身教。他教育学生“要做学问,先做人。”
2010年夏季,朱先生为了验证他的一个新学术观点,不顾滑坡和泥石流的危险,亲自带领研究生从济南飞到成都,再从成都驱车10余个小时到达工地现场,与年轻人一起奋战在工程现场进行试验,直至取得满意的结果为止。朱先生一直兢兢业业的工作,五十年如一日,周末也不例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天天都是他的“工作日”。他做学问的敬业精神影响着他的一届届学生。如今,他的每位学生几乎都沿袭着他的工作作风——“亲自跑现场”“对待学术问题一丝不苟”“为解决学术难题夜以继日地工作”。
2001年,朱先生调到山东大学工作后,成立了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并担任中心主任。朱先生不但带来了自己的学术科研成果,还带来了自己的研究团队。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院长李术才教授,长江学者陈卫忠教授,新世纪优秀人才、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强勇教授都是朱先生的学生。
50年来,朱先生已经培养了博士42名,硕士63名,博士后8名。他们当中既有科学家、教育家,又有工程技术专家。这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成长为岩土工程界的领军人物,其中包括3名长江学者和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
精心“授业”: 一个实验的结果可以抵一千个专家的观点
授业,乃师之根本。朱先生在指导学生做科研的时候,非常注重实践。他教育学生:“一个实验的结果可以抵一千个专家的观点”,鼓励学生不断创新实验解决科学问题。
朱先生鼓励学生从硕士一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写论文,并且对于学生写的论文,他总是字斟句酌,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包括句序都要调整。他还总是想办法给学生提供便利的科研条件:最新的设备、最好的实验条件,并积极为学生提供参加重要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的机会。
当朱先生与学生的意见不同时,他不会直接否定学生的意见,而是认真考虑。如果觉得学生的意见有道理,他会接受并支持学生。这种对待学术的敬重态度,告诉学生:真理才是第一位的。通过他的学生王利戈,笔者了解到,朱先生为了不错过任何一次创新的机会,经常等不到项目批准就自己先出资开始项目前期研究了。正如他自己曾经说过的:“做科研、带学生是我最大的乐趣。”
朱先生的英文很好,担任多个国际杂志的编委,并且还出版了一本英文专著。他告诉笔者,他的英文是他从波兰回国后自学的,在这之前他从来没有接触过英语。他要求学生把英语学好,并经常用自己英语自学成才的经历鼓励学生,给他们信心,只要用心努力没有什么做不到的。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多名学生在硕士期间就在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英文文章,这在国内岩土工程界是不多见的。
尽心“解惑”:晚上11点还给学生打电话
解惑,乃师之关爱,师生之互动。朱先生的一位学生说:“往往在我陷入对某个问题细节的探索泥潭时,朱老师的几句点拨就使我豁然开朗”。
原来,该学生曾做过一个关于“流变”的数值模拟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她试算了很多数据,可是都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就在她打算放弃的时候,是朱先生鼓励她从其他角度多次试验,不要放弃。最终,她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笔者了解到,朱先生经常给学生打电话以帮助学生解决课题中遇到的问题。他一天最多可以给一个学生打四五个电话。“有时候,晚上11点还是会接到朱老师的电话。”
“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是学生们对朱先生的共同感受。
寒暑假放假前,朱先生总要关切地询问学生买到回家的票没有;和学生一起出差经常要一大早赶火车,他会提前一天替学生买好早餐;每年的中秋节,由于科研任务繁忙,同学们都不能在家人身边度过,朱先生就组织大家聚餐,饭桌上老师同学谈笑风生、其乐融融,使大家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2011年,在学院元旦联欢晚会上,他与学生们一起表演了劲歌热舞,歌唱时浑厚的声音,舞蹈时有节奏的律动,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位耄耋之年的学者在表演。朱先生爱生如子,他常对大家说,父母把孩子交给我们,我们做老师的就要义不容辞地把他们教好、管好,让孩子的父母放心。
悉心“为师”:质朴与温馨的典范
除“传道、授业、解惑”之外,生活中,朱先生一直保持着老一代知识分子艰苦朴素的作风。他留学时期购买的放大镜现在还在使用,他身上的外套是十几年前的老款式,毛衣毛裤还是老伴给他手工编织的。在饮食上他从不讲究,甚至还带着饭盒上班。但是对学生,却是非常慷慨大方,经常用自己的工资资助家境贫困的研究生。无论是为贫困山区捐款,还是资助困难学生,他总是拿得的最多。
朱先生似乎只是习惯性地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却不知道因为他的存在,早已为学生的求学生活,抹上了一缕质朴与温馨的色彩。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就这样,一届届地,学生们在他的督促与爱护下成长着。也正是在这点滴的不经意间诠释着一位学者对教育的一片深情和对学生无私的爱。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81/kjrb/html/2011-09/19/node_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