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树人德为先(组图)

发布时间:2012-02-06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情况的报告时,委员们反复提及,认为如果教育的理念不能正本清源,不仅“钱学森之问”会无解,甚至还会影响到孩子们身心的健康成长。规划纲要需要让教师和家长,乃至全社会认识到教育除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健全人格,涵养社会道德。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教育的本质是引领人的灵魂,没有道德的教育是一种罪恶。因此,所有的教育环节都和道德有关,离开了道德就没有教育。”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徐显明将教育的本质一语道破。然而现在大多数教师、家长却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对此视若罔闻,认为最要紧的还是考高分,其他的都可以放一放。

  就是这样持续了数年的放一放想法,使得近来的“道德”事件不断触动国人的神经:小悦悦被两车碾压,18名路人视而不见,大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连刺伤者8刀,使得全民都在扪心自问,自己的道德是否沉沦?

  于是,“道德”二字成为了全体中国人的呼唤。“十年树人”的教育首当其冲。如何让祖国的未来上好德育这一课,成为了委员们在审议规划纲要中谈论最多的话题。

  “公民道德的核心是权利义务,再加上公平正义意识、民主法治意识、自由平等三大意识,合起来才叫公民意识,稳定的公民意识所转化的道德就是公民道德。最基础的道德是公民道德,再高一个层次的是职业道德,再再高一个层次的才是政治道德。”徐显明认为,现在这个体系却是颠倒的。小学生接受的教育是政治道德教育,到了大学才开始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才培养他们怎样做优秀的公民。
 

Img333677383.jpg

 

                                                 荣登中央文明办组织评选的“中国好人榜”的山东郯城县港上镇退伍军人宋保印被郯城县美澳学校聘为道德教育教师 图/CFP

  

     “规划纲要把教育划分成若干阶段,有其合理性,但可否以一个人所受教育的递进性来划分。”徐显明认为,首先是学前教育,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是道德的开始,所以学前教育不应该以知识为重点。二是义务教育,“使人成其为人”的教育,主要是使孩子成为合格的公民。三是职业教育,使人在某个领域中成为专家、匠师。四是高等教育,“使人成其为才”的教育。五是研究生教育,“使才成其为器”。

  德育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大问题。徐显明刚刚表达完自己的观点,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丛斌就提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按照人的生理和智力发展规律,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内容,在教育理念上还不是很清楚。

  他认为,对孩子的教育要有一个“3618”规则。0岁至6岁,主要是亲情教育,培养孩子的亲情文化。6岁至12岁是友情教育,教会他爱他人、爱社会。12岁至18岁,是基础知识教育阶段。18岁以后,才是成才教育。

  



  德育,言教之外还要身教


  “学生的德育教育确实要加强,一方面可通过理论向他们灌输道德知识,另一方面靠教师的言传身教。”全国人大代表郑粉莉告诉记者,现在每个高校都有政治思想课程,有负责政工的老师,但论起对学生的影响,却敌不过网上偏激负面的新闻。这说明我们思想政治课还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对此,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当前的德育的确存在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吸引力、感染力不够的问题。下一步将重点在“四个加强”方面下功夫。

  第一是加强课堂教学。德育课程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将加强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建设,构建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挖掘大中小学每一门课程的德育功能,实现全科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创新德育的方式方法,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做到入脑、入耳、入心。
 

Img333677384.jpg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徐显明(中)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引领人的灵魂,没有道德的教育是一种罪恶。因此,所有的教育环节都和道德有关,离开了道德就没有教育。” 摄影/马增科
  

 

       第二是加强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生的第二课堂,优良的校风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将切实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新情况、新形势下,善于用网络开展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表率作用。

  第三是加强实践育人。社会实践是学生砥砺品质、提高觉悟的重要环节,建好校外的实习基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好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公益活动,使他们深入基层、深入生活。

  第四是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合作。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学生是生活在社会之中,学校要和家长建立经常沟通的渠道,在中小学建立家长委员会,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和环境,使学生在家庭、社会、学校都能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健康成长。

  除了好的德育课,更为重要的是老师们的师德,毕竟身教胜于言教。“我经常教育学生,要先学做人再学做事,最后才是做学问。一个孩子在学习开始的阶段,如果能遇到一个好老师,会对品质的提升有所帮助。如果教育工作者每天想的都是怎么找项目、拉经费这些浮躁的事情,又怎么教育学生?所以每个教师都要从自己做起,那么从教师到学生,再到学校直至整个社会,才能形成一种互敬互爱的氛围。”全国人大代表郑粉莉说。

  “现在的学术界一些人很浮躁,加上激烈的竞争,不少研究人员成天疲于奔命,申请经费,争取课题,研究工作成了生产论文的机器。再加上在一段时间内缺乏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制度设计,一些单位未能及时处理此类事件,也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没有良好的教风,老师不能安心教学和从事研究,学生又怎么能安心学习?”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许智宏认为,如果不能守住道德的底线,讲创新、讲创新人才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所以我们的改革宗旨,就必须围绕如何使教育回到教育的本意上去,要教书育人。现代的大学已不是象牙塔,现在社会上出现的急功近利、缺乏诚信、不守法的现象与观念,必然会蔓延到学校中去,要特别警惕。

  “现在的孩子上幼儿园就知道给老师送礼,让这些老师去教育人,怎么可以?他自己还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呢,他怎么能把孩子培养成人呢?所以在教育上,应有一套科学、严格的制度体系。否则,这会把国家、民族给毁了。”丛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他认为一个孩子对其所处的周围环境正确的认知能力、正确的评价能力、良好的适应能力和一定的改造和创新能力,归根结底要靠什么人施教来决定。所以教师本身应该是人、才、器。

  



  法制教育还需加强


  目前,我国的教育出现了一些偏差,在唯成绩论下,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的缺失或被忽视,使得一些学生人生观扭曲,法律意识淡薄,从而震惊社会的出现负面事件。比如大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连刺伤者8刀;赴日留学5年的23岁青年汪某对前来接机的母亲连刺9刀;青岛一高中生在期末考试时因不会答题,将一张百元钞票贴在了试卷上。

  这里既有在校大学生、“海归”学子,也有即将步入大学的高中生,这些受过教育的人大都可以称为知识分子,然而有的用百元钞票嘲弄道德,有的用刀子报答自己母亲,有的用重大惨案报答社会。这三件事,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反思:这些孩子在学校学过多少法律知识?如果法律作为必修课是不是能拯救他们的灵魂?

  “就像山东大学徐校长说的,我们在各个阶段的教育出现顺序混乱的问题,有的倒过来了,有的前移了。比如说,最基本的道德课、法律常识,应该在中小学就上,可现在看来很缺。中学讲的很多政治课程,到了大学又要重新开始讲,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在思想上比较反感,没兴趣。而几岁的孩子背诵四书五经,又有点超前了。”许智宏告诉记者,有的学校开设的政治思想课程中虽然包括了法律的基本知识,每个学生都应该了解宪法的基本内容,大学生首先要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可现在学生们的法律知识很欠缺。

  “据我所知,国外的中学有一门课程叫做civics(公民学),但国内的中学没有。这需要我们编写一些让学生有兴趣去学的德育教材,而不是去空谈一些他们不理解的理论。对高校来讲,要有培养人才,引领社会风气的担当,这一点很重要。”郑粉莉认为,德育的核心问题就是价值导向是否正确,这需要从国家层面上进行全面部署。去年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我就主张高校安排学生全面学习法律,尤其是宪法。

  全国人大代表尚瑞芬也建议在德育课程中加上“法制教育课程”,使不同年龄的学生从小可以养成学法、知法、守法的良好思想和品德,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推动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记者 于浩)
http://roll.sohu.com/20120203/n333677377.shtml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