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山东博物馆与山东大学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抱朴守真光耀艺海——于希宁蒋维崧捐赠作品展》于2012年1月17日在山东博物馆开幕,展期两个月。

于希宁 梅竹报春 137×69cm

蒋维崧临楚郾客铜量铭文 95×63cm

于希宁 铁梅春永驻 96×180cm

于希宁 蜀葵竹石135x68cm

蒋维崧行书孟浩然诗92x48cm

蒋维崧临武丁卜辞 82×42cm
齐鲁大地,钟灵毓秀。这片博大深厚、传承久远的文化沃土孕育出的文化艺术名人可谓灿若星辰。而当代山东书画艺术发展史上,蒋维崧和于希宁可谓书法与绘画艺术的两座高峰。蒋维崧先生以文字学研究闻名于世,是著名的汉语言文字学家,同时又是书法、篆刻艺术家。他的作品学养与文化内蕴丰厚,人文气质鲜明,既承袭着古老文化的经典元素,又显现着古文字研究的新成就,形成了古朴高雅、清润灵动的书法艺术特色,是当代学者型书法家的杰出代表。于希宁先生作为国画大师,同时也是美术教育家。他在诗、书、画、印和美术史论多方面的艺术修养,成就了他艺术大家的美誉。在七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以他自己的画品和人品,以他对艺术事业的挚爱深情和孜孜追求,为山东国画艺术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山东博物馆与山东大学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抱朴守真 光耀艺海——于希宁 蒋维崧捐赠作品展》于2012年1月17日在山东博物馆开幕,展期两个月。本展览分别选取了收藏于山东大学博物馆和山东博物馆的蒋维崧、于希宁先生部分捐赠的经典作品,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一次重温大师艺术风范的难得机会。
谈到此次展览的重要意义,山东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沈光伟教授说:“蒋维崧和于希宁两位先生都是学者型的艺术家,他们都有着大学问,而且做人做学问都有着非常严谨非常认真的态度。不仅如此他们都是很有抱负、很有理想,为自己所喜好的事业,为民族艺术的发展和承传兢兢业业、勤奋一生的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两位老人的特点。虽然他们各自取得了不朽的成就,但他们平时很低调、很随和,没有架子,同时他们感恩社会,感恩国家,总希望能够奉献出自己最好的作品。这样的艺术家我觉得尤其应当受到全社会的敬仰,因为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一种为自己的事业努力一生无怨无悔的精神,以及对待这份事业的很严谨的治学态度。这对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尤其对年轻一代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蒋先生和于老是同时代的大家,他们相互欣赏,蒋先生生前执教于山大,于老早年也曾在山大农学院的园艺系任教,因此与山大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生前两位先生从未举办一场联展,只是有一年他们都曾在山东博物馆老馆举办过个人展览。在他们身后,省博新馆与山大联合举办的这场展览是我们后人的愿望也是他们之间友情的一种延续。”沈光伟教授说。
近些年新出土的古文字很多,因此给了现代的书家以更多的启示,蒋先生在世时就十分重视对古文字的研习,并将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及秦汉篆隶等多种古文字学同书法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如此,他还将数千年前充满金石气息的青铜器铭文写成富有时代气息和书卷气息的书法作品,这是非常可贵的。记得当年山东大学招收文字学(含书法)研究方向的博士生时,蒋先生坚持将书法专业放在文学院,并语重心长地指出:“书法人才在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培养比较合适。一开始写字还看不出来,以后越来越觉得不读书,没有传统国学修养,就上不去了,这是经过历史证明了的。现实中的例子很多很多。”这几句虽深入浅出但意味深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绍刚说,“如今文字学水平已经超过古人,可是现代很多人却对这门学问认识不够,即便是有人能够书写出这些古文字,认识理解其意义的却少之又少。同样是隶书或篆书又有多少人能够明晰从古至今它的变化?”
对于这场展览的意义,刘绍刚说,“于老和蒋先生彼此都尊重对方在各自领域中的成就和高度,他们堪称这个时代的艺术大家和杰出代表人物。新年之时,省博新馆和山大联合举办这样一场展览,不仅直观地体现了两位老先生作品的学术含金量,而且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高雅的文化艺术的崇高和美好。”记者 傅晓燕
http://yishu.sdnews.com.cn/ytkx/201202/t20120213_6480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