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文明曙光初先辉 披泽华夏流韵长——读丁再献新著《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下)

发布时间:2012-02-27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文明曙光初先辉 披泽华夏流韵长
——读丁再献新著《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下)

    □王志东

  东夷骨刻文破解,国内独抒机杼,首创之功彪炳史册。

  关于中华民族最早文字的认识,一直到本世纪初为止,人们一直认为甲骨文就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就是汉字的源头。作者对于山东潍坊昌乐、寿光一带出土的东夷骨刻文的破解,一下子把汉字的源头之说由猜测变成了现实。丁再献在山东大学刘凤君教授发现与研究骨刻文的基础上成功破译了150余字,加上刘凤君教授破译的8个象形字和丁再斌破译的近50个会意字、假借字,总共破译了东夷骨刻文200余字,丁再献因此被各大媒体公认为破译东夷骨刻文的第一人。这些被破译的骨刻文同时得到了国内众多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史前文化研究著名学者、考古学家、民族学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宋兆麟先生热情地鼓励道:哪怕这些破译的文字有百分之六十得到社会公认,也是了不起的成就。

  诚如宋先生所言,东夷骨刻文的破译不在于字数多少,它的重大意义在于证明了在大汶口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时期,汉文字的象形字已经初步成型,开始逐渐取代以结绳记事为特征的标注法,真正开始了“六书”造字的时代。这些东夷骨刻文字的解读就成为本书的最大亮点和贡献之一。主要包括:

  一是对于骨刻文字就是东夷文字的明确学术认定。丁再献长期对中国古代文字的研究情有独钟,凭其多年来对中国古代文化史和书法理论的研究知识积累,不仅从130件骨刻上成功破译了150多个象形字和会意字,还大胆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山东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东夷人首先创造了骨刻文字,这很可能就是汉文字的源头!

  依据本书作者的中心观点,东夷自伏羲时代起就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黄帝时代文字的创造与使用是需要着重阐述的重要内容。尤难可贵的是作者沿着隶、篆、金文、甲骨文演变的逆行轨迹来研读图形文字,就如同获得了一把解开神秘符号的金钥匙。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作者破译的第一批骨刻文按照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隶的顺序书写成书法作品时,所破译的骨刻文就有了200余字之多,由此,对这些古代文字的解读就更加有了互证,也更加确切,更加符合汉字发展规律,特别经过其家兄丁再斌的进一步提炼,使东夷骨刻文的解读达到了新的高度。

  二是对于东夷骨刻文每个字的解读形式新颖别致,具有说服力。作者采用了每字下方附有“汉字演变过程”的书写五体方式,其后是该字出于何处、何种意境、与同一件骨刻其它文字的联系,甲骨文、金文等与骨刻文的传承关系等,能够使读者一目了然,心领神会,茅塞顿开,心悦诚服。东夷骨刻文的发现和解读,不仅证明比殷商甲骨文早了1000多年,重新改写了中国文字的发展史,为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人类文明发展史提供了有力的新佐证,同时也为中国的陶刻图画文、岩石图画文的研究和远古文化研究提供了参照系。

三是对一些东夷骨刻文字的破译释读独辟蹊径、令人赞叹。1960年在山东莒县陵阳河挖掘出土了一批古陶器,陆续发现了近20个陶刻符号,其中一件陶器大口尊上刻着一枚类似图文符号的单字。关于陵阳河陶图文的释读,在学术界也一直存有争议,其主流论点认为:这一图案是“日、月、山”或“日、火、山”。最近又有新论,有人认为是“日、鸟、山”,甚至还有人认为是生殖崇拜,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日、月、山”说认为,此符号最上边的圆是太阳的象征,中间的弯月形为月亮,最下面隆起的山形,一致认定就是雄踞天东的泰山。“日、鸟、山”说认为,东夷少昊部落,崇拜鸟的同时还十分崇拜太阳,说明了古代先人对日出东方就有了深刻的认识。“日、火、山”说认为,上边的圆圈是太阳,中间的半圆是火苗,下边的五个尖是山峰,这是古人在山顶点燃柴禾,举行祭祀太阳的仪式,反映了古代先民对太阳的崇拜。

  著名古文字学家唐兰也极其重视这一符号,他认为这是文字,因为这种符号整齐规则,已经规格化,更重要的是已经有简体字,是商周时代文字的远祖。唐兰认为此符号是“日、火、山”,而其上半部分可能是简化字,具体解释为:“上面刻画着太阳,太阳下面画出三火,下面是山,而另一个字只在日下画出火形,把山形省略,因此,跟后来的‘炅’字完全一样。”

  对于这样一个一度被神化了的陶图符号,作者沿着东夷骨刻文解读的路径,轻而易举的就将其破译。从东夷骨刻文到殷墟甲骨文,有一部分字有一个由繁到简的演变过程,例如“众”字,在骨刻文中是四个人共同扛一段横木,而在甲骨文中就精简到三个人,在“日”下面劳动,再后来一横或“日”也去掉了。“众”字的演变说明了古人对这个字本义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四个人扛木头,表示人多,三个人在太阳底下干活,同样表示人多,因此,最后三个人就表示“众”了。由“众”字的演变,可以联想到陵阳河图形符号的演变。

  根据实际观察,我们在高山上观看日出,一轮红日从大海上冉冉升起,金色的光芒被大海托住,形成一个巨大的金盘,烟波浩渺的层层波浪烘托着太阳,大海之滨是连绵起伏的山峰,山峰又像是托起大海,十分美丽雄浑壮观。红日,大海,山峰,这一幅幅真切的画面,恰如陵阳河陶器大口尊上刻着的图像。但是,“日、水、山”为何就是个“旦”字?作者又从骨刻文“众”字的演变,推断出了“旦”字的演变脉络。“众”的本义是表示人多,人字上面有没有一横或一个日字,都不影响它的本义,于是后来只剩下三个人字。同样道理,“旦”字表示日出,不管太阳是从哪里升起,从海上,从山峰上,或是从地平线上,都是日出。所以,下面的山形后来也被省略了。既然水平线上的日出与地平线上的日出都是日出,一横书写起来更加方便,因此,符号进一步简化,大海上月牙形的光波被日字下面的一横所取代,成为现在的“旦”字。同时,也证明唐兰先生的简化说更有道理。作者认为:莒县陵阳河这两个陶图文图形是东夷人最早记录日出景观的文字符号,并提出了“太阳文化在这里起源”的重要论点。

  此外,作者还对“炎”、“黄”、“蚩”、“颉”、“昊”、“颛”、“喾”等字一批东夷骨刻文的破译和解读,不仅证明了人文始祖的形象都是创造汉字的原型,还证明了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篇中对这些四千多年前始祖们的记载不是没有根据。又如,“中”字在骨刻文中是一个转动的陀螺形象,两端的曲线是东夷人创造的动感线;但后人一直解释为旗帜,旗帜飘扬时旗面和飘带完全飘向一侧。再如,“天”字在骨刻文中上部分是半圆,中间为一横,下为一个人字,不仅揭示了东夷人创造的盖天说,还追溯到了“天人合一”的源头。丁再献对于东夷骨刻文的诸多解读都具有独到的创新性,开辟了古文字研究的新思维、新天地。

  四是深刻揭示了汉字产生与生产力发展的依存关系,这又是作者一个全新的观点。此前,人们对汉字的演变,只是就字体本身的演变而言,很少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而作者就所破译的200个东夷骨刻文字逐个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中有许多字与东夷人的生产息息相关。例如对“女”字的解释,《说文》释:“女,妇人也,象形”。人们对于这种说法几乎没有异议,甲骨文的出现又为这种说法提供了新的证据:“在甲骨文里,女字形象交手于胸前而端坐的人形,这是温柔贤惠的女子形象”。但是,除了甲骨文,骨刻文、金文、篆书、隶书却很难看出女字形象的味道来。因此,女字为象形字之说是存在一定问题的。从骨刻文的造字法可以看出,东夷人的造字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比如说上、中、下这三个相互关联的字,都不好用象形来表示,于是,就用指事来表示。人可以用象形字来表示,但是男人女人就不好区别。因为四五千年前男人女人的服装、发型还没有多少区别。但是,东夷人非常聪明,用不同性别劳动力的不同特征来区别。东夷人早在大汶口文化中期就开始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实行男耕女织,男人有力气,以田间耕作和围猎为主,所以男字开始用围猎图形和“大”组合,后来由“田”和“力”组合。女性主要从事家庭纺织,两只手加一根线。事实上纺织缝补都是一根线,纺出来的是一根线,织虽然要用许多根经线,但要织成布也离不开一根纬线,缝、补也都是一针一线。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中悟出:原来从骨刻文到甲骨文、金文、篆、隶,哪一种“女”字的字形都没有离开两只手一根线!略有不同的是隶书中的线是直线,而甲骨刻文、骨文、金文、篆书中的线是曲线。从大汶口文化中后期开始,纺织成为女性劳动的主要标志,男耕女织成为了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主要生产方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东夷人创造男、女二字的智慧。既然男字是会意字,女字用会意法创造也就理所当然,如同“上”字用指事法,“中”、“下”也跟着用指事法炮制一样。甲骨文的象形只是在会意的基础上把一根线弯曲成下跪的形象,是会意加象形,同“中”字一样。作者对于“女”字的这一解释,可谓独到新颖,令人耳目一新。

  在破译东夷骨刻文字的过程中,作者得出一个结论:东夷文字的产生与生产力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在作者看来,像“禾”、“秋”、“耕”、“年”、“午”、“襄”、“鲁”、“工”、“凡”等字,几乎无一不与东夷人的劳动生产有关,这些早期文字的破译与科学分析,让东夷人的智慧重新放出光彩,使得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呈现出来的面貌形态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璀璨夺目。

  同时,作者在东夷骨刻文的破译过程中还带来了更大的意外收获,丁再献通过东夷骨刻文的研究,对殷商甲骨文的破译也有了重大突破,他根据东夷骨刻文的发展规律与殷商甲骨文的传承关系,又单独破译了十几个殷商甲骨文字。有学者认为,当今破译一个甲骨文字,相当于发现一颗小行星,这无疑又是一个了不起的重大贡献。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http://wenshi.dzwww.com/zhongbangtoutiao/201202/t20120227_6949998_1.html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