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山东大学 儒学高等研究院 《十三经注疏》整理与研究工程
[提要] 3月25日,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在济南举办“《十三经注疏》整理与研究工程启动仪式”。该工程将完成儒学第一本《十三经注疏汇校》。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十三经注疏》整理与研究工程启动仪式现场(杨云雷摄)
大众网济南3月25日讯 (记者 景芳超)3月25日,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在济南举办“《十三经注疏》整理与研究工程启动仪式”。该工程将完成儒学第一本《十三经注疏汇校》。
项目主持人杜泽逊在启动仪式上介绍,“《十三经注疏》整理与研究工程”包括《十三经注疏汇校》、《十三经注疏》点校通行本和《十三经注疏》专题研究。
《十三经注疏》和《二十四史》是中国古典学术的基本典籍,是传统文化学术的骨干。清代学者阮元曾指出:“士人读书当从经学始,经常当从注疏始。”当代学者李学勤先生也指出:“国学的主流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学习中国传统学问离不开《十三经注疏》,甚至首先应从《十三经注疏》入手。
清人卢见曾在《经义考序》中告诫学者“勿信今而疑古”,在《十三经注疏》的整理校勘方面,近人则走上了他的反面:“信古而疑今”。不能平心静气地、勤勤恳恳地去校勘,一味信奉顾炎武、阮元以来否定明、清学者校刊《十三经注疏》的努力和成果,不知顾炎武列举的明监本《仪礼注疏》的脱文是明正德嘉靖以来注疏各本都没有的文字,不能归罪于北监本。
实事求是地对宋元明清时期《十三经注疏》主要版本进行通校,是澄清这些历史疑惑的唯一途径。山东大学儒学院的师生不避繁难,承担起这一“出力不讨好”、“不足以显示学术水平”的基础工作,学术界的有识之士已给予了充分肯定。
合汇校、点校通行本、专题研究为一体的“《十三经注疏》整理与研究工程”具有学术上内在的必要性、客观条件的可行性,只要谨慎从事,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坚持不懈,这一计划的前景是乐观的。该项目的实施和顺利完成,对新时期的文化建设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对传承中华文化也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十三经注疏汇校》,是前人没做过的,将是山东大学的独立成果,它具有原创性、唯一性,学术价值较高,工程浩大,需要校勘的古书多达十万页,校三遍,也就是三十万页,十五个人坐班要七八年校完。出版成果大约是32开的平装书100册。
汇校工作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杜泽逊教授主持,计划在2018年完成。点校工作计划在2014年启动,2019年完成。
应邀出席会议的专家有台湾大学文学院原院长叶国良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尚君、上海社科院研究员虞万里、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辛德勇、中文系教授漆永祥、儒藏中心副教授李畅然、北京师大教授韩格平、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天津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李国庆、南京师大文学院教授王锷、山东师大教授安作璋、中华书局总编辑徐俊、副总编辑冯宝志、文学编辑室主任俞国林,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董治安、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主任刘大钧教授等三十余位。会议由山东大学儒学院执行副院长王学典主持,山东大学副校长、儒学院常务副院长樊丽明发表讲话。徐显明校长看望并会见了与会专家。
http://edu.dzwww.com/dzjyxw/redian/201203/t20120325_6997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