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日下午,山师附中考场。考完第一场的考生们走出考场。本报记者周青先摄
山东省高考作文题目:
“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付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自行命题,体裁不限。
本报济南6月7日讯(记者徐洁)“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百年前孙中山先生寄语革命志士的一段话,成为2012年我省高考作文题目的材料。7日,高考语文结束后,我省高考作文广受关注。山东省高考语文阅卷作文组组长、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小舒认为,今年是辛亥革命百年后的第一年,这一题材具有沟通历史与现实的意义。
王小舒说,“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这段话出自1923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宴请各革命军军官时的演讲,当时,正处于北伐前夕,中国社会军阀割据,孙中山先生以此勉励志士们继续革命的决心。
2011年,山东省高考作文题目为《这世界需要你》,2010年,山东省高考材料作文引用托尔斯泰的一句话:“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都有魅力,一切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今年,我省高考作文跳出了个人微观情感的表达,关注国家、民族命运,话题较为宏大。”王小舒认为,2012年是辛亥革命百年后的第一年,当前,我国经济体制等各项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并逐渐深化,“当时的改革发展与现在是一脉相承的,这一素材具有沟通历史与现实的意义,以此作为作文材料并不意外。”
王小舒分析,这段材料包含了四层意思:一是对中国改革发展使命的担当,需要未来有志者来完成;其次,以当时的背景,以及百年中国走过的曲折历程,暗喻改革之艰难;第三,困难面前,有志者的态度“精神贯注,猛力向前”;还有对改革发展的未来展望。
王小舒认为,要写一篇好作文,需要有历史的眼光,了解中国百年历史的发展脉络,并对当下中国改革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有基本的了解。此外,还应有远大的胸怀。
7日,山东高考作文引发广泛关注,并被多家门户网站置顶。有网友认为,这一题目固然有深度,但以伟人箴言为题也略显陈旧刻板。
对此,王小舒评价,就文体来说,山东卷材料适合写议论文,如果考生有好的历史积累,可对改革现状做出剖析,可写出一篇思想深刻、内容充实的文章,反之容易写得空洞无物。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2/06/08/15065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