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2日,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护理部护士正在填写当天的“安全日历”。
◆阅读提示 5月17日,我国首家新三级甲等医院(简称“新三甲”)——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正式挂牌。随着新一轮医院等级评审的启动,不仅原有的三级甲等医院要重新申报迎评,而且很多上一轮的三级乙等医院,甚至不少县(二级)医院基于近年来的规模扩张,也纷纷跃跃欲试,加入到“创三甲”的行列中来。
“新三甲”究竟要评什么?“新三甲”给医院带来哪些变化?对患者又意味着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公众的关注。为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不能“一窝蜂”地盲目参评
“‘新三甲’不是‘评’出来的,更不是‘创’出来的!”山大二院院长赵升田指出,首先,“三级”医院是规划出来的,政府根据区域内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健康需求,规划确定三级医疗机构的设置数量,目标就是要建立区域医疗中心,主要承担所在区域的急难危重病人救治,对疑难病、医学难题开展科研攻关,以及医学人才的培养三大任务,但这类医院毕竟是少数。
其次,甲等,标志着医院的服务、管理水平和持续改进能力,是根据新的医院等级标准,达到一定水平后给出的等级。并不是说所有的医院都要评、都能创“三甲”。如,县医院一般作为二级医院,主要承担本辖区内的公共卫生健康和基本医疗服务,能把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任务完成好已经足够了。
如果盲目参评,片面追求上台阶,那就出现了误导。赵升田认为,新一轮医院等级评审,突出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卫生区域规划、宏观调控作用是关键。原来“三级乙”,想上“三甲”是好事,可以通过评审促使其质量、安全、效率和管理等各项指标达到一流水平;而对于一些二级医院冲击“三甲”的冲动,一定要按区域卫生规划,政府规划职能,审慎考虑,理性对待,不能“一窝蜂”地盲目上。如果政府宏观管理、调控职能丧失,让医院自己“争三甲”,带来的势必是劳民伤财。
上一评审周期的标准,硬件要求多,软件要求少,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省直某“三甲”医院院长透露,直到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动之前,医院经营中把经济效益放在前面,有的为了挣钱,在没有足够技术力量的情况下,开展肾移植、肝移植、肺移植、开胸、开颅等高难度、高风险的手术,具有极大的风险。
赵升田说,刚开始,很多医院盯着的是“三甲”这块牌子,并不能认识到其实质意义。经过半年的运行,认识才有所提高。
经济效益不再是主要指标
新一轮等级评审,是把公益性放在首位,重点突出质量、安全和服务。据山大二院医务部主任孙强三介绍,为弥补上次评审的缺陷,这次评审更加突出软件建设。医院经济效益不再是第一指标,不允许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是要把政府投入的钱更好地用在病人身上,更注重安全和质量。在新的评审标准中,80%以上的内容是评价质量和安全服务,而经济效益仅占有限的份额。今后,院长考虑的应该是质量、安全指标,而不是经济指标。
“新三甲”的核心理念是“持续改进”。评审中由个案查找系统是否存在漏洞,提出整改措施,让病人更安全从而促进了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服务理念的提升。据山大二院护理部主任林兴凤介绍,北四病区曾连续发生两起病人、家属跌倒事件,作为“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护理部。调查分析原因后,医院增加多角度“小心台阶”提示牌,并考虑改造现有建筑,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该院还建立“差错分享”制度,将护理差错及事故,严重护理并发症、院内感染,跌倒、坠床等列为“护理不良事件”。事件发生后,主动上报者奖励,隐瞒不报将受到处罚。并以此为依据,在护理部及各护士站悬挂“安全日历”,记录安全天数。
来自烟台的周秀梅老人是山大二院成为“新三甲”后的众多受益者之一。春节后周秀梅因眩晕在当地被确诊为颈椎病,住院治疗一个多月未见好转,遂转入山大二院骨外科。经检查发现患者不是单纯的颈椎问题,于是启动血液、心内、呼吸、普外、心外专家“全院会诊”,确诊为一种少见的神经性疾病——格林巴利综合症,立即将患者转到神经内科。经过一周治疗,患者病情好转,症状明显改善,很快痊愈出院。
重点环节重点管理。对病危病人,山大二院规定,医务部主任、护理部主任必须床前访视,手术分级管理;对住院超过30天的病人、术后病人,实行统一管理。新的管理制度实行后,该院病危病人抢救成功率提高10个百分点,死亡率明显下降。
只重牌子那就变味了
“新三甲”不仅仅是块牌子,而是给医院的标准化管理指明了方向。谈起为什么在全国率先迎评“新三甲”的初衷,赵升田说,目前居民已经能对医疗机构有个基本的判断,开始选择医院,对医院的“挑剔”也越来越多。解决这一矛盾唯一的办法,是使医疗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保证病人的知情权。医院通过“新三甲”评审标准后,病人不需要掌握很多知识,就能享受到规范的服务。山大二院ICU科主任马承恩介绍,超过300元的药品、耗材都告知病人,而不再像以前那样,病人连开什么药、什么时候拆线都不知道。现在管理标准都告诉病人,整个就诊、治疗过程,病人都能了然于心,
孙强三认为,不能单纯为牌子而冲击“新三甲”。如果不注重内涵建设,相关管理规定得不到落实,标准化管理、持续改进等暗含的逻辑关系得不到满足,医护人员穷于应付造假,那就很危险。
“很多人,来了就卡指标,问‘我们到哪里了?’好像拿到材料就能晋三甲。”赵升田认为,评审的难点在于理念的提升。如:医院的公益性质,公立医院是干什么的,院长需要清楚。如果这一关过不了,就别往下走了,即使走下去,做起来难度也很大。
又如疑难危重病人救治,不仅要治好,而且还要尽量节约医疗资源。私立医院在治疗过程中追求利润;公立医院要尽量利用现在的资源,节省费用。这些要有一系列的措施、保障机制。
卫生部设计“新三甲”的初衷尽管是好的,但在当前的社会现实背景下,怀着不同心态冲击“新三甲”的医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否会变味、出现偏差?值得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