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丁肇中一行6人在丁氏故居正房门前合影。
|
 |
几位乡亲爬上房顶向丁肇中挥手致意。
|
 |
祖居院内,丁肇中伫立良久。
|
 |
丁肇中的妻子苏珊女士用英文留下墨宝。
|
 |
丁肇中在日照国际海洋城管委会发表讲话。
|
 |
◤丁肇中获赠《日照丁氏家乘》。
|
文/本报记者 张永斌 片/本报记者 刘涛
16日上午,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丁肇中先生回到了老家日照国际海洋城涛雒镇。
这是丁肇中时隔七年之后,再次回家省亲,陪同他的还有夫人、女儿、女婿和外孙、外孙女,这也是他首次携三代人省亲。
这次,一家三代回故乡
16日上午8时许,在位于日照国际海洋城涛雒镇的丁肇中祖居前,聚集了七里八村的村民。他们都是听说丁肇中今天回老家省亲,专程赶来的。
一位50多岁的村民,房子和丁肇中祖居隔条街,一家人坐在门槛上等待丁肇中的到来。“俺们都知道丁教授。”
16日上午9点30分,丁肇中一行驱车到了祖居前,他的妻子、女儿、女婿、外孙、外孙女5位亲人随同前来。丁肇中定居美国后,之前曾三次回日照,而此次是首次一家三代人一起同来。
丁肇中跨步迈过丁氏故居的西大门,又叫“五宅大门”,丁家祖上以前在这里建了五个大院,分别是种德堂、慎德堂、观兰堂、古梅轩和同生堂,共用一扇大门。
叔叔穿上中式大褂迎亲人
在涛雒丁氏中,“肇”字辈的上面是“原”字辈。84岁的丁原志赶了个早,穿上了平时极少穿的中式大褂,在祖居前握住了丁肇中的手。
“丁家宅院建于清光绪24年,也就是1898年,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了,总占地面积是40余亩,现恢复占地面积13余亩,原建筑群共有房屋63间,大部分已经损坏了,现在有一处西学堂,一处南房,一处东学堂还保存完好。”他对丁肇中祖居如数家珍。
说话间,丁肇中的外孙女婕德·伊丽莎白·乔宁将一束鲜花送给了丁原志。
祖居的大门又推开了
丁肇中走进祖居,迎面是一道用金黄字写着“福”字的红漆大门。2005年,丁肇中回家省亲时,此门曾由他亲自推开过,此后七年一直关闭着。
“丁氏宅院为清代北方非常具有代表性质的一组建筑群落,是当地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2003年,市区镇三级政府对宅院进行了重修和完善,2009年,丁氏故居被日照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扇门,尘封多年后再次打开,意味着多子多福。”现场解说这样说道。
丁肇中上前,将这扇门缓缓推开,并和家人前后跨进门。
讲解“种德堂”,品尝日照绿茶
丁肇中来到五宅大院其中的一处宅院——种德堂。讲解员说,“种德”两个字有“行善积德”的意思,教授祖上一直把“积善成财”作为家庭训条。丁肇中停了下来,看着种德堂的铜匾。 丁肇中挨着一位位拉过来家人,用食指一行行指着底下的英文,解释着:种德堂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商号“同生”,为“五宅”内一大庭院,共有各类房屋33间……
丁肇中在祖居停留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他和家人先后瞻仰了祖居的每一间房间。期间品尝了日照绿茶。
朝房顶上的乡亲致意
丁肇中的到来,引来很多乡里乡亲。在丁肇中祖居前的一栋二层小楼上,一位少妇抱着孩子“抢占”到至高位置。
丁肇中刚进入祖居内屋,突然抬起头笑了,并向上挥了挥手。大家顺着手往上看,原来是几位年轻男子站在祖居东侧的一栋楼的屋檐上,往这张望。见到丁肇中挥手,他们不好意思地笑了,也挥了一下手。
“丁教授人真亲切。”一位村民说。
拉着家人拍全家福
丁肇中之前曾三次来日照,每次都会和家人去祖居看看。此次也不例外。丁肇中和家人在祖居停留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先后参观了祖居的每一个建筑,其中在正房停留时间最长。
正房是丁肇中的祖父母,伯父母、姑母居住的地方。正房里有三间主房和一间偏房。客厅里有香几和八仙桌,两侧有八仙椅。
丁肇中走进正房后,拉着家人坐了下来,用中文、英文交谈起故乡、亲情,如同一位普通的朴实老人。十几分钟,一行人走了出来,丁肇中主动拉着家人合影留念。这也是此次唯一一张丁肇中和家人在屋外的合影。
在丁肇中祖居内的科技馆,讲解员说:“作为丁教授的家乡,日照国际海洋城是纳入日照国际海洋城是纳入国家战略规划重点打造的中外合作园区,从市委、市政府去年12月29日设立国际海洋城工委管委,到今年6月27日正式开发启动建设,高水平完成了总体规划、产业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机制、机构、人员基本建立或到位,6.6平方公里起步区开发建设全面展开。”
题词期许日照的未来
丁肇中在丁肇中祖居的科技馆参观完后,大家邀请他留下墨宝,他示意让夫人麻省理工学院博士苏珊女士写。丁夫人写下了“A small rock holds back a great wave.”丁肇中现场用汉语翻译道:“意思是说,小岩阻碍大浪。”据了解,这句话源自公元前800年的古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寓意不要害怕困难。
丁夫人题完字后,丁肇中也写下了他的名字。又拉过女儿、女婿、外孙女和外孙依次写下了他们的名字。丁肇中的女儿在写自己的名字时写下的是“丁明隽”。
在日照国际海洋城管委会,也出现了类似的一幕。在大家邀请下,由丁夫人首先用英文写下了一段话,然后丁肇中的家人依次签字。丁肇中现场翻译说:“这是莎士比亚的一段话,不要害怕变成伟人,不要害怕取得伟大成就。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有这个潜力变成伟人,有的人经过努力也可有成就,有的人因为有天赋,才有成就。”
墨宝中还提到:我们非常高兴回到日照来,同时能了解丁家的历史,更期许日照的未来。
丁肇中获赠《日照丁氏家乘》
10时45分,丁肇中先生一行瞻仰完祖居后,到祖墓前祭拜。11时10分,祭拜完祖墓后,丁先生一行又来到了日照国际海洋城管委会参观。随后举行了《日照丁氏家乘》赠送仪式。
丁氏曾是旧时日照诸大姓之首,清朝出过2位翰林、14位进士、49位举人。《日照丁氏家乘》于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创修,历经二百五十三年,1925年完成七修。1949年,丁惟汾先生带着七修的《日照丁氏家乘》迁台,但因霉变未能完整保存。
1973年,丁履诜先生在台湾凭记忆绘制出《日照丁氏事略》,与七修家谱基本相符。1985年,丁履仕先生整理出《日照丁氏旅台宗亲录》。
同年,丁肇中获诺贝尔奖后第一次回日照省亲,遵丁观海先生嘱咐寻找家谱,日照丁氏族人找到两套家谱,一套完整,一套缺四册。族人连夜手抄,最后丁肇中携带加手抄部分的家谱回到台湾,随即翻印,回赠大陆四套。
之后,大陆和旅台丁氏族人开始着手八修家谱,历经25年遍访联络、搜集整理、撰修校核,2010年3月1日,大陆版和台湾版《日照丁氏家乘》同时编纂完成并开谱。
“有了这套书,我可以找到‘上面’的人,看上辈的人一代一代做什么事情。让家里人了解过去的历史。”丁肇中说。
与七年前相比,家乡又巨变
丁肇中到日照照国际海洋城参观时,主持词中提到,在日照国际海洋城刚刚正式开发启动建设的重要时刻,丁教授携家人时隔七载、再次回乡省亲,这既是丁教授家乡情怀、赤子真情的深刻体现,也是对故乡人民、家乡发展的极大鼓舞和鞭策。
“丁肇中首次归国到日照时,日照尚属于临沂地区。上次来时,日照国际海洋城还尚未出现。而如今日照正抓住蓝色机遇,成为山东半岛重要一极。日照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日照国际海洋城一位市民说。
曾三次回日照
第一次:1985年6月
丁肇中教授每一次来到祖国,都曾念及自己的祖籍故里——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他是在战乱中离别故乡的。故乡只能留给他一个童梦般的印象。因此,他极希望能早一天见到故乡。同样,故乡人民也极希望能早一天见到他。
1985年6月28日,丁肇中偕同夫人、堂姐、姑妈回到了阔别47年的故乡。那时日照市尚属于临沂地区。丁肇中看望了祖宅故居。离开日照前用汉字留下墨宝:欣见故乡进步,甚觉快慰,感念各位亲劳,书此谨表敬意。
第二次:2002年6月
阔别故乡17年后,丁肇中再次回到日照,相关领导详细地解说了准备修复的丁家祖居示意图,他连声说:“跟我父亲描绘的一样,连大门、二门上的对联都是原样。”随后他又去祖父丁的坟地祭扫,看着修整好的祖坟。
他还到工厂,看港口,去学校。看到故乡的巨大变化,教授激动不已。丁肇中用“完全就是两个城市”来形容家乡的沧桑巨变。
第三次:2005年6月
丁肇中教授借在山东大学讲学之机,应家乡人民邀请,第一次带着妻子苏珊·丁、儿子克力斯多夫·丁回到老家日照市涛雒镇。
丁肇中祖居大院里还辟出几间房建成“丁肇中科技馆”,丁肇中进行了剪彩。在丁肇中祖父丁履巽坟前,丁肇中夫妇和儿子献上花圈。三鞠躬后,丁肇中带着夫人和儿子默默地围着坟走了一圈。
连答三个“不知道”
2004年11月7日,南航报告厅座无虚席,师生们在聆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美籍华人丁肇中教授作报告,内容关于寻找太空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一个小时的精彩报告后,按照惯例,丁教授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您觉得人类在太空中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
“不知道。”
“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
“不知道。”
“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
“不知道。”
一问三不知!而且回答“不知道”时,表情自然诚恳,没有任何明知不说的矫揉造作。在场的所有同学都大感意外,短暂的沉默后开始有人窃窃私语起来。
旋即,丁教授微笑着说,不知道的事情绝对不能去主观推断,而最尖端的科学很难靠判断来确定是怎么回事。简短而平实的几句话,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http://epaper.qlwb.com.cn/qlwb/content/20120717/ArticelR04002FM.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