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陈玉国:打通冠心病的“生命通道”

发布时间:2012-07-17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6月13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成功实施了省内首例以逆向导引钢丝开通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的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填补了我省在逆向导丝技术攻克CTO病变上的空白,为冠心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这例手术的主要操作者,正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院长、急诊科主任、山东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陈玉国教授。
  “在过去,像这种心血管堵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慢性完全闭塞的病例只能通过心脏搭桥手术来治疗,心脏搭桥手术危险性高、创伤大、住院时间长,病人非常痛苦。”
  陈玉国教授向记者介绍,该例手术是通过闭塞血管的侧支血管,从相反的方向把钢丝送过来,由于闭塞处的远端纤维帽较软,比较容易通过,钢丝送到近端后,就可以安放支架了。心血管慢性闭塞的介入治疗技术难度很大,最近两三年才从日本引入中国,只在北京上海等几个大城市尝试过,此次手术应该是省内第一例独立完成的成功手术。
  陈玉国教授在一线临床工作20多年来,致力于急危重症医学的临床工作和相关研究,尤其在急性心血管病及危重症诊治方面造诣颇深。自1999年在全省率先开展急诊支架置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以来,已成功完成介入手术6000余例,一次次将患者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目前,我国冠心病急性发病正处于“井喷”状态,每年约有100万人突发心肌梗死。陈玉国教授不断拓展临床介入手术的同时,也将研究方向瞄准了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机制,希望从根源上控制这一“夺命杀手”。
  “我们通过对上千份冠心病患者的血液标本研究发现,人体内的乙醛脱氢酶2的活性与冠心病和糖尿病的发病有着密切关系。比如说我们喝酒,有脸红的有不脸红的,有酒量大的有酒量小的,那么这个根儿在什么地方呢,就在基因上的差异。我们亚洲人有20%-30%的基因突变,使得乙醛脱氢酶2的活性降低,这些人的酒精代谢慢,酒量通常较小,喝酒后会有面红、心悸、出汗等反应,这种反应就是因为乙醛没有代谢掉,因为乙醛变成乙酸就需要乙醛脱氢酶2。”陈玉国教授说,无论是否发生基因突变,适量的酒精刺激,适量的健康运动,可以使乙醛脱氢酶2的活性上调,这样,病人的寿命长,心肌梗死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即便得了梗死存活率也较高。
  适量饮酒的量应该如何控制呢?陈玉国说,大部分人适合的量就是一个drink,大概相当于不到一两的45°白酒,相当于二两半的红酒,相当于七两半啤酒,这个量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是合适的。“如果你以前天天喝酒抽烟毫不在乎,突然有一天得了心肌梗死了,我们就会建议你喝酒的酒量减少到你原来的1/2到1/3。看到体检的指标高就立即戒酒的做法是不科学的。”
  去年,世界卫生组织作过一项关于人类寿命延长、生活质量提高影响因素的调查,发现对于寿命的延长,60%的成绩基于预防,30%的成绩是基于急诊急救能力的加强,慢性病的住院治疗在人的寿命延长当中所作出的贡献只占到10%。
  陈玉国教授建议,在家庭中,要注意高危病人的识别,积极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避免过度应急。在急性发病的患者中,会有一多半的病人会有早期的表现,比如说心脏不舒服,感觉腿没劲儿了,吃饭不香了等等,都提示你的心脏可能要出问题,或者说心绞痛发作频繁了,发作时间长了,发作的时候厉害了,不容易缓解了,这些都在提示快要发生梗死了。
  陈玉国教授目前已成功申请国家自然基金等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发表论著100余篇(SCI收录30篇),出版著作10部,获部省级奖6次,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杰出学科带头人、山东省医学领军人才。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