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山东流动人口达760余万 求解管理“棋局”

发布时间:2012-08-04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11374677_903151.jpg

  沂源公安干警深入建筑工地,向外地打工者宣传流动人口管理办法。(张国栋纪富强报道)

       近年来,我省流动人口数量大幅增加。截至目前,全省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达到760余万。对于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如何满足其参与社会活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获得尊重和公平对待的期待,成为摆在党委和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个区的“网格化”实践
      8月1日下午,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刚过,东营市东营区文汇街道青华社区“网格管理员”刘立香,就再次敲开了东建小区3号楼2单元王红梅大妈的门。王大妈是去年从福建老家迁来东营投奔做生意的儿子的。今年以来,她身体多感不适,老生病。刘立香便成为了她身边的“亲人”。寒暄过后,看到大妈精神矍铄,刘立香放心离开。一个半小时过后,刘立香走遍了小区角角落落,了解了区内流动人口的最新情况。“现在有了各小区的三维图,青华社区2020户6105人,每家住户的情况都显示在上面。”她说。
      刘立香告诉记者,街道实施的网格化管理主要是根据居住人口状况等因素,将社区分成若干个网格,将每一网格内的房屋信息进行三维地图定位,并将人员信息一并采集输入。每个网格都配备了网格协管员、网格管理员、网格监督员对流动人员实施日常管理与跟踪服务,网格工作人员负责每个网格的综治、流动人口管理、计划生育管理、市政卫生、民政劳保等工作。
      东营区出租房屋与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主任陈建波介绍,从2011年8月份开始,东营区逐步建立完善了区级、镇街和社区(村居)三级管理网络,建成了41处社区流动人口综合管理站,配备了1405名专(兼)职协管员。
      根据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实际分布,东营区把城区6个街道划分为48个片区,140个网格单元,全部配备有专职负责人和协管员,将出租房屋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任务分别细化到街道、社区(单位或片区)、小区、楼院管理,形成“网中有格、格中设岗、人在格上、事在格中”的服务管理网络化体系。东营区还制定了流动人口网格化管理考评体系,细化考核,形成三级网格对二级网格负责,二级网格对一级网格负责,一级网格对综治委负责的责任机制。
      陈建波告诉记者,为加强出租房屋与流动人口管理,区里根据工作实际需要,构建起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区主管、公众参与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格局,极大提高了对外来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效能。通过该机制,去年一年就登记租赁房屋34378户,暂住人口76394人,查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84名。
      “流动的是人口,不动的是房屋”
      “流动的是人口,不动的是房屋。”陈建波告诉记者,东营区网格化管理模式的要义之一,就是“以房管人”,“管好了出租房,才能做到对流动人员底数清楚,才能服务管理好流动人口。”
      这一思路在很多地方也得到应用。沂源县南麻镇南麻二村是城中村,外来务工、经商的人员较多。村支部书记杨玉海说:“为了保证外来人员100%登记管理,我们要求各出租户凡是租房的,必须首先到村里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分站进行申报登记,‘人来登记、人走注销’。对不按规定申报登记和办理注销手续的出租户,年底收益分配还有村民待遇就要进行相应扣除。”
      南麻镇是沂源县城驻地镇,流动人口众多。镇里在19个村居和城中7个社区设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分站,围绕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信息采集,建立“谁用工谁负责,谁出租房屋谁负责”的业主限期申报和协管员定期入户排查等机制,实现“人房同管”。截至目前,全镇共登记流动人口14500余人,出租房屋4500余户,同时还完成了实有房屋示意图的绘制。
      “破解流动人口管理难题,靠的是‘城乡一体、人房同管’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机制。”沂源县公安局局长张洪波说,该县成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公室,在全县13个镇(经济开发区)、16家县属大型企业设立29个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在城区社区、流动人口聚居村、聘用流动人口30人以上的企业设立53个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分站,落实了办公室管全县、站管镇(县属企业)、分站管村居的三级管理责任,形成了覆盖全县的三级服务管理网络,“既管流动人口,又管出租房屋”。
      这一制度要求,各村居、企业的专(兼)职管理员、协管员,对责任区范围内新增的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必须当天采集、录入、上传基本信息,各站、分站必须当天将信息上传到县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公室;各村居、企业的专(兼)职管理员、协管员,每周对辖区内流动人口、出租房屋变动情况进行一次巡查,及时更新管控信息;县办、各站、分站,每月一次对责任区范围内的流动人口、租赁房屋登记、变动、建档、办证等情况进行逐级汇总,造表核对,厘清底数。依靠这一制度,今年以来,沂源全县共登记流动人口21490人,登记出租房屋5956户,信息录入率达100%。
   更重要的是服务
      东营区黄河路街道鑫源社区有条“7775899”服务热线,话务员是社区工作人员侯小兰,这条热线也被当地流动人口亲切地称为“小侯热线”。黄河路街道社区办主任刘彩霞介绍,为最大限度服务外来流动人员,他们将社区划分成若干社区管理服务网格,整合执法、综治、计生、教育等各种管理资源进社区、进网格,开通服务热线,构建起“街道—社区—片区—小区—楼栋”五级服务网络体系。即使是在休息时间、周末和节假日,街道各社区工作站、居委会都会有2名以上工作人员在岗,随时提供服务。
      在沂源,流动人员体会到的则是居住证带来的便利。在南麻镇务工的袭开明告诉记者,他的孩子今年到了小学入学年龄。袭开明通过到华狮啤酒流动人口管理站登记居住信息后,到派出所出具居住证明,顺利到居住地辖区的南麻镇第五小学为孩子办理了入学手续。“在沂源打工,孩子可以就近上学,免除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太方便了。”袭开明高兴地说。
      自去年7月,沂源在全省率先废除暂住证、实施居住证制度。一年来,共为符合条件的4189名流动人口办理了居住证。沂源规定,持有居住证的流动人口可与本地居民同等享受经商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险、车辆挂牌、证照办理等待遇,张洪波说,“暂改居”后,沂源对于流动人口的服务大大加强。“同时,增强了流动人口的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有了这些原来可望不可及的功能,居住证正帮助流动人口逐步实现和本地居民‘同城同权’的愿望。”
      “当前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已经从公安机关主管的治安管理为主,转变为由政府负责的服务与管理并重。某种程度上说,更重要的是服务。”张洪波说。
      即将实行的《山东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也明确在我省即将以“居住证”取代“暂住证”。“一字之差,体现的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说,“‘暂住证’的背后有着城市对流动人口的一种歧视,意味着一种不平等的地位。‘居住证’则多了平等,还有流动人口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权益。同时,新《办法》称呼中多了‘服务’二字,内容也更侧重于服务,体现了对于流动人口管理的宗旨和目的的转变。”
      “但是,居住证所负担的功能要全面实现,并不容易。”张洪波坦言,“比如最现实的适龄子女入学入托的问题,在大中城市优质教育资源更为集中的地方,如济南甚至是淄博市张店区,就很难简单推开。在这些地方,常住人口入学入托都是难题,何况外来人口?即使在沂源,一些赋予居住证的功能也很难一下实行到位,需要较长时间探索和改进。”
http://www.jiaodong.net/news/system/2012/08/04/011612155.shtml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