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渐成“黄花”,文科专业路向何方

发布时间:2012-08-18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今年我省高考招生院校投档情况显示,像外语、新闻等过去炙手可热的热门专业,今年却鲜有考生问津。因为考生和家长是现实的,他们要考虑未来的就业。又是一年毕业季,又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而今,不少文科生就业没前途也没钱途,文科毕业生究竟路在何方?

  本报记者王原

  本报实习生李冰杰常晨

  就业、考公、考研,

  文科生更易受伤

  王玲,2009年从山东师范大学教育专业毕业,现在在淄博市淄川区某电信公司做收银员。王玲从小便是邻居教育孩子时的榜样,现如今,却做着一份连初中毕业生都可以胜任的工作。

  王玲的父亲说起自己女儿原来的成绩满脸都是骄傲,“我姑娘上小学上初中一直都是班里的第一名,奖状挂了一墙,每到期末考试,老师为了奖励她还给她发本子发笔,有一次还发了一件棉袄。虽然说上了高中就不如原来成绩好了,但是每次也是年级前几名。邻居都夸我生了个好闺女。”

  “有份工作先做着总比没有工作做的好。”王玲的父亲对于女儿现在的工作很无奈,甚至有些气愤,“找不到工作能怎么办?我都供她上了大学了,不能养她一辈子,再说我还得供她妹妹上学,现在她先能拿多少钱是多少钱吧,不指望她养老,先能让自己吃喝不愁就行。”

  王玲说起工作来也有些无奈,“高考的时候想将来当老师稳定,虽然高中学的是理科,报志愿的时候还是填了偏文科的师范类的学校,想着大学毕业了能当个老师。我去参加过2009年临淄区的教师招考,考化学老师。全临淄区只招1个人,但是报名的却有13个。最后我没考上。后来也尝试着找其他的工作,可是找不到合适的。”

  “我妹妹现在也上高中了,我希望她考大学报志愿的时候别再跟我一样填个偏文科类的专业了。好好学理工科,将来工作也好找,没有文科这么大的竞争压力。不管什么考试,文科的竞争总是比理工科的要激烈,要求也多。”王玲说。

  在公务员考试中,文科竞争体现得也可谓是淋漓尽致。在官方提供的2011年国家公务员职位表中,2010年招考岗位共9762个,据初步统计,其中偏文科(不包含财经类和小语种专业)和不限专业的岗位仅1800个左右,比例不到五分之一。其余职位均要求理工专业的考生报考。报考人数多,岗位数量反而少,文科生报考公务员形成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热门职位往往有上千人争抢。

  同样每年让许多文科生纷纷落马的考试,还有考研。马上要从四川理工大学导演专业毕业的贺子怡说:“我大学在省外读的,研究生本来打算跨专业考山大的传播学,结果一看,只招8个人。竞争这么大,于是我就放弃了。”

  文科的扩招,

  没有考虑市场需求

  “我们公司文科生能做的岗位很多,但是招录进来的大部分都是理科生。为什么?大部分文科生能做的工作,可替代性太强,却无法从事其他类别的岗位。加上文科生容易眼高手低,跳槽率较高。所以我们不愿意要文科生。”济南市佳怡物流公司经理刘凯抱怨道。

  公司抱怨文科生心高气傲,文科学生也是满腹牢骚。

  孙圆圆2011年从山大新闻专业毕业,现在在济南某报做记者。“我现在还记得在专业课上,老师讲新闻是不需要复杂的技术、基本人人能做的一门学科时,大家沮丧的表情。我最想做法制报纸的记者,为此我还专门考了法律的第二学位,但是去应聘的时候,却发现他们只招收法学、法律专业的学生。经济类的报纸招记者更是只要金融经济类专业的。我们这些单纯学新闻的很难找到理想工作。”

  孙圆圆认为,现在媒体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记者编辑压力大,薪资少,工作还不稳定,提升空间相对较小。如果把工作分成两类,一类是既有趣又有钱;第二类是既没趣又没钱。新闻类行业现在介于第一类和第二类之间,更多新闻学子的选择当然是转行。

  而大量开设的部分文科专业,并没有考虑市场需求。贺子怡学的是导演专业,今年春节前后找工作的经历让她大为沮丧,“放弃考研之后就想出国,但是出国花销太大,我家负担不起,而且这两年"海龟"泛滥,从国外回来,也不一定有好的工作。”贺子怡因此开始打工,“每年从导演系毕业的人那么多,但是哪有那么多片子给你拍?去电视台应聘,人家要学广电新闻的、学编导的,就是不要学导演的。你看我这种矮小的女生,又扛不动摄像机,只能坐在那里给人家剪剪片子。在电视台加班加点的,没前途也没钱途。我打算做两年这行就转去做文秘吧,晋升空间大,拿钱还多。”

  “出现目前这种文科生不受待见的情况,文科的扩招是重要原因。”山东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志业表示,文科课程容易开设,高校扩招“短平快”的文科专业需要投入最少,基础课师资就能胜任教学。而增设理工科专业,需要大量资金建实验室,购置器材,花钱引进专业课教师。“而这样的扩招模式,也导致文科专业教学陷入理论化和空壳化的局面,与实践脱节。”

  根据教育部统计数字显示,2010年时,全国普通高校理工类(理科、工科、农业、医学)本科毕业生为1293114人,是2002年的3.28倍;文科类(哲学、文学、法学、教育、历史)本科毕业生总数为751918人,是2002年的5.19倍。其中增速最快的是文学类,毕业生总数在2010年为487520人,是2002年77710人的6.27倍,增速远远超过理工类。而根据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1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是工学,最低的是法学,文科类专业普遍在就业率中垫后。

  文科生,拓展自己才有好前景

  从北京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专业毕业的韩冰雪却没有为了自己的工作发过愁。韩冰雪的妈妈本来觉得女儿学习语言类专业就业会很难,但是没想到,刚刚从大学毕业的韩冰雪就被中石化录用了。

  “我知道去西班牙工作是不太现实的,每年从西班牙语毕业的学生那么多,人人都向往西班牙,竞争必然很激烈。所以,我把目光就投向了西班牙曾经的那些殖民地。那些地方的官方语言也是西班牙语。专业对口,工作也好找。”韩冰雪说,“也是巧合,毕业之前正好看到中石化招学习西班牙语的应届毕业生。工作地点在巴拿马共和国,虽然巴拿马看起来很偏远、很落后,但是中石化给的工资很高。第一年年薪就是十万元。而且,在巴拿马工作满五年,就可以调回中国。我觉得这样很划算。”

  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辅导员蒲妍洁说:“文科就业虽然比理科稍显艰难一些,但是每年不乏许多就业好的学生。我觉得就业好不好,关键还不在专业,首要在学生自身。像我们学校今年的毕业生王博文,在大学期间,一直在各个广告公司、报社、电视台实习。她做的策划,写出来的新闻让这些单位都十分看好她。王博文还没有毕业就被某广告公司签下来了。见习期月薪4000元,这是同年毕业的许多学生工资的两倍。”蒲妍洁还建议,现在文科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应该在课余的时间拓展一下自己,完全可以修学第二专业学位。

  刘凯也提到:“我们在招人的时候,更多看重的是能力,不是专业。当然有些专业是只招收理工科学生的,但是,那些文理皆收的专业在面试的时候,我们是不会太注重专业的。毕竟你有能力胜任这份工作,能给公司带来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今年我省高考招生院校投档情况显示,像外语、新闻等过去炙手可热的热门专业,今年却鲜有考生问津。因为考生和家长是现实的,他们要考虑未来的就业。但即便如此,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英语专业就业率让同等的学院望尘莫及,原因正是学院专业的特色化。学校开设的商务英语专业,与名企合作订单培养,重在培育外贸、外企精英。魏露露、张凯、司文健、张淋鸿等2012届毕业生,已在沙特实习一年,年薪10万元人民币,正式就业后将达到15万元。

  蒲妍洁认为,“高校应该调整文科专业的开设。首先是多开设一些除了专业课以外的更为实用性的课程。其次是专业课要有特色,有针对性。就像我们新闻传播学院提出的"专业特色化,英语专业化"。”

  记者了解到,根据教育部相关意见,我省也出台了高校专业设置规定,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和学科专业结构,对部分招不起学生、严重落伍的学科专业,实行预警机制,并逐渐减少其招生计划,直至裁撤相关专业。来源大众日报)

http://roll.sohu.com/20120818/n350930104.shtml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