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暑期生活怎么过才更有意义?无数活跃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山野河边的大学生,用行动告诉了我们答案。他们在宝贵的休息时间内,没有结伴游玩,也没有打工挣钱,而是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身体力行宣传环保。这是一种行为选择,更是一种价值理念。
◆中国环境报 记者 李军
又到一年开学时,再次聚首,同学们之间总有聊不完的话。这个暑假你做什么了?
暑期生活,是大家见面时最感兴趣、聊得最多的话题。石家庄铁道大学人文学院的13名大学生这个暑假过得有些特别,放假后他们没有像往年一样回家,而是来到了河北平山县蛟潭庄西大地村,开展了“水源探寻、服务三农”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他们深入原始森林探寻水源,考察植被状况,并向沿途村民宣传环保,引导村民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为保护水源地做出了一份努力。
如今,大学生暑假开展环保实践活动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夏天的风,带着阳光的味道,拂过心田,在他们内心掀起阵阵热浪。他们勇敢担当起那份沉甸甸的环保责任,在辛苦中收获着快乐、信心和希望。
亲身体验,留下难忘回忆
“这些天的经历,将是我们这辈子最值得珍藏的美好回忆。”
像石家庄铁道大学人文学院的13名大学生一样,远隔千里之遥的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绿色营实践团队的16名同学,这个暑假也没有闲着。在队长杨晓轩带领下,他们开展了以“公益社区,绿行太湖”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从7月2日开始,历时10天,队员们一路途经苏州吴江经济开发区、横扇镇、八都镇、南浔县、吴兴区、湖州市区、长兴县,最终到达宜兴市龙背山森林公园,行程300余公里。他们一路辛苦,一路忙碌。沿途走来,积极向当地居民讲解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在横扇镇的大街上,顶着38摄氏度高温,队员们耐心地为当地居民讲解东太湖水污染问题。在长兴、宜兴等地,同学们就太湖水污染和治理等相关问题进行了采访和问卷调查。在宜兴龙背山森林公园,同学们把之前开展的相关活动照片整理出来,举办了图片展,并邀请支持绿色环保活动的市民在自己的营服上签名。“这些天的经历,将是我们这辈子最值得珍藏的美好回忆。”从苏州至宜兴环太湖徒步行结束后,连日来的疲惫掩盖不了同学们的兴奋之情。
同样,福建三明市的三明学院2012年东牙溪水源地环保调查队一行23人,走出校门来到东牙溪水库和中村乡,对水库的基本信息及中村乡的饮用水状况进行了调查。在指导老师张丽华博士带领下,队员们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调查前,队员们在实验室研究和探讨调查东牙溪水库饮用水的实践方案,确定了调查地点、内容、问卷设计及队员分组情况等。调查中,队员们兵分两路,一路调查东牙溪水库的基本信息,另一路则去中村乡乡政府了解水库情况。这个学校2010级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曹菲菲在活动结束后写到:“本次调查,队员们虽然都很辛苦,却为接下来的实验夯实了基础,我们辛苦并快乐着。”
目前,环境宣传在城市开展得如火如荼,并初见成效,人们对环境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但在农村,这种宣传还很滞后,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还很淡漠。为了向农民普及环境保护知识,聊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暑期“调研山东”项目服务队离开喧嚣的都市,来到了偏远山野,针对农村环境保护开展了宣讲和调研,希望借此提高村民环境保护意识。
勇担责任,满载丰富收获
“阳光的强烈与突然的雷雨交加从未阻断我们前进的步伐,在实践中我们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大学生利用暑假休息,深入社区,贴近市民,大力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市民的环境意识,在夏日掀起了一股环保风尚。在宣传教育别人的同时,也教育了自己,提高了自己的环境意识和环境宣教水平,树立了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芜湖市开展了“倡导环保,文明芜湖”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走访了芜湖市文津花园小区、镜湖公园、鸠兹广场、滨江公园等处,开展了环境宣传、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水样采集、垃圾捡拾等丰富而充实的活动。实践活动虽然忙碌,但队员们都表示收获颇丰。“在准备环保材料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环保知识的丰富性;在宣传环保知识的过程中,领会到了普及环保知识的必要性;在总结环保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服务社会的价值感。”队长严永雷说,“阳光的强烈与突然的雷雨交加从未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在实践中我们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绿色环保与节能低碳是现代高科技产业的重要特征。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提出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如何更好地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节约能源,推广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山东大学学子关注的重要议题。为推广节能环保理念,山大学子走进济南光大水务一厂、北方远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环保企业,探索工业污染的综合治理,并尝试为新型环保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环境宣传中去,发挥学生专业特长?南京邮电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践团发挥在新材料方面的优势,组织了一场名为“纳米材料在低碳生活中的应用”广场宣传活动,向社区居民倡导节能环保生活理念。而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旅游资源整合开发调研服务团”,赴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进行旅游资源调查,利用专业知识为生态移民工作献计献策。
依托项目,创新多彩形式
“我们呼吁更多的人投入到环保队伍中来,将环保从个人行为升华为全社会的行为。”
以“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为依托,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环保活动,如2009年暑期“千乡万村”环保行、2009年寒假“千乡万村”回访调查和2010年暑假“千乡万村”深入调研活动,2011年配合团省委开展赴雷山环境保护宣传等社会实践活动。据参加今年暑期活动的大学生孟菲介绍,2012年暑期环保科普行来到往年环境宣传地点——贵阳市乌当区,进行回访调研;在贵州省较为贫困偏远的农村进行环境宣传;同时在贫困偏远农村开展支教活动,内容以环保科普知识为主。
全国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北京林业大学绿色长征贵阳实践团,走进贵阳市东风镇赵家庄和小碧乡云盘村开展了绿色支农活动。据这次活动的领队辛航介绍,绿色支农活动包括花卉种植技术推广、低碳知识普及以及农家院美化设计等。值得一提的是,为配合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战略,绿色长征贵阳实践团的志愿者们选取“低碳”主题,在当地农村开展了低碳知识普及活动。
2012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青春九十年,报国永争先”为主题,各地高校广泛组织开展了科技支农、环境保护、法律援助等实践服务。桂林理工大学积极响应号召,这个学校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开展了“携手洁净家园,保护会仙湿地”主题活动。社会实践团积极主动参与到当地政府开展的“洁净临桂”活动行列来,拿起扫帚,义务清扫大街,清理卫生死角。大家还前往临桂县会仙湿地及周边村庄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实地勘测,深入访谈等形式,了解湿地对当地人生活的影响、目前湿地的利用状况等,为形成湿地报告与规划搜集到了第一手资料。学院党委副书记迟国东说,社会实践团在学院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形成了会仙湿地开发与保护报告,并对周围村庄进行规划和建筑的初步设计,为建设环境、生态、发展“三和谐”会仙镇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云南财经大学信息学院与工商管理学院联合组成的“滇池之翼”环保下乡志愿服务队,来到云南省晋宁县昆阳镇的郑和广场,向当地居民了解滇池环境从污染破坏到治理保护的过程,调查了当地居民对滇池治理现状的感受,为居民们详细讲解破坏滇池的危害和保护滇池的必要性。
南京工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同学在实践报告中写到:“我们呼吁更多的人投入环保队伍中来,将环保从个人行为升华为全社会的行为。”这表达了参加暑期环保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共同心声。
暑期环保实践活动是短暂的,但大学生们足迹所到之处,留下的却是永恒。正如一位同学用键盘记录下的那样:“七月的骄阳,沸腾了我们青春的热血;无悔的选择,辉煌了我们年轻的岁月。我们带着朝气蓬勃来到了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奉献我们的美丽青春,燃烧我们的激情岁月;我们微笑的脸庞和飒爽靓丽的英姿,伴随着这短暂而充实的社会实践,定格在时间的长廊中,亘古不变。”
(感谢以上各校团委对写作本文的支持)
采写手记
这个暑期不一样
走出课堂,深入村庄;街头宣讲,河边采样;冒着风雨,顶着骄阳,这个暑期,他们过得不一样。
80后、90后大学生曾被人称为“失去信仰的一代”,但从实际看并非如此,他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们积极参加环保公益活动,证明他们看重的不是物质回报,而是为了满足自我内在需求,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纵然他们参与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为了拓宽视野,有的为了增加社会阅历,有的为了丰富人生经历。但不可否认,他们都期望帮助别人,都希望能够为社会做点事。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形式。无疑,课堂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而社会实践活动则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必要延伸,起着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
现代大学生,在家大都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校大多是在书本中泡大的,对国情、民情、社情知之甚少,而复杂的社会,远不是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看几条新闻就能了解的,环保公益等社会实践活动则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能够有机会走出象牙塔,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情民意。他们深入群众之中,用最简单、朴实且有效的方法传递环保知识,对于同学们来说,会成为“一辈子的财富”,一生“最值得珍藏的美好回忆”。
从实际效果来看,大学生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远比增长见识、增强动手能力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实践中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的不足,然后客观地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位置。这种实践活动多了,并且能深入下去,大学生在积极参与过程中,就会逐渐养成坚韧、顽强的优良品格,养成务实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作风,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http://www.cenews.com.cn/xwzx/jy/qt/201208/t20120824_728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