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19日,由中国周易学会、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易学与宋明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召开。与会学者从多个视角解读了易学史与理学史的发展关系。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大钧提出,易学是传统经学研究的重中之重,既为其他经典的解读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提供了哲学支撑。无论是偏重名物训诂的汉学,还是偏重思想义理的宋学,都是以易学为学术根基的。
易学以阴阳交错的复杂卦统为基础,探究天地万物之理,历代儒家学者致力于对《周易》的研究,丰富了中华易学文化宝库。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杨效雷通过对元代著名学者吴澄《易》著的研读,详细阐述了吴澄在卦统说、卦主说和卦变说三方面的易学研究成就。
宋明理学一反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学风,而重阐释义理、兼谈性命。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陈居渊论述了清代乾嘉学人对宋儒“图书”易学的两种态度。陈居渊认为,这两种态度“一方面丰富了传统易学的象数思维,另一方面也深化了清代易学的研究使其发展脉络更为清晰可辨”。
隋唐之际佛教、道教发展昌盛,儒释道成三分天下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周齐则以清凉澄观及其著述为例,阐述了对中国佛学中的华严学说与易学之关系的理解。
http://www.csstoday.net/Item/20776.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