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莫言的承载力

发布时间:2012-10-12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10月11日19时,瑞典文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籍作家莫言。诺奖简短的颁发辞称,莫言(的创作)将奇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性相融合。近一周这位57岁的作家承载的社会讨论,已不仅仅关于他作品本身的文学品质。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最新消息插播了莫言获奖的消息。在这之前各种预测几经起伏。欧洲几家博彩公司曾经将他列为赔率最低的热门人选,但在颁奖当天他突然下滑了几位。同时他3年前出版的长篇小说《蛙》,已经在上海文艺出版社今年的销售榜单上蹿到第6位。

  莫言生于山东高密农村,小学四年级时辍学,然后在近30岁时进入到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逐渐步入在中国作家协会较有影响力的军队作家圈。42岁时他从军队转业到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属报纸工作,这之前他已有被改编为著名电影的《红高粱》系列,这之后则有《檀香刑》、《生死疲劳》等代表作。

  就莫言获奖对中国文学国际化的意义,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对本报记者说,这不会让官方突然加大推动中国作家的国际交流强度,“因为这种交流取决于作家自身和其作品与世界文学对话的能力”。

  创作脉络

  1970年代末,莫言最早的作品付诸铅字,去年他当选为中国作协副主席,日常形象则一直像普通农民。他部分小说作品的第一手编辑叶开说,莫言创作的故事有许多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许多人物杂糅着当地亲友的形象性格。与作品中稳定的叙事平台不同,过去30年莫生存的外部创作环境在剧烈变化。

  他1995年出版小说《丰乳肥臀》,对过去60多年的历史采取了少见的叙述角度,直到2000年还被一些文学研究者在学术期刊中称作“近乎反动的作品”,莫言认为这些压力促使他转业到地方。这部作品2003年和2010年两度再版。但其间他别的作品一直没有获得作协颁发的最高荣誉。

  但那个时期国外对莫言的研究已经出现。主要是东方文学和比较文学领域的美国学者。在国内,2011年,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宁明写出了专论莫言的博士论文,直到现在,国内以莫言为题目的博士论文仍屈指可数。

  “莫言在越南受到的研究也很多,《丰乳肥臀》影响了几个越南作家。”宁说。

  宁明发现,莫言最为国外评论界关注的作品是《红高粱》和《酒国》,“这些作品的主题吸引了国外学界,还有人拿他和沈从文作品中的乡土性做比较”,宁明说。她甚至觉得,1992年对莫言的研究是个分水岭,“1992年以前,莫言甚至有些‘墙内开花墙外香’,在国外红过国内,而1992年之后,国内开始出现研究莫言的著作”。

  与此次诺奖委员会向欧洲媒体介绍莫言时选取的参照对象一致,宁明也在她的博士论文中将莫言作品和福克纳、马尔克斯的比较,“莫言自己说,他从福克纳那里得到了启发,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宁明说。至于马尔克斯,莫言也曾创作一个同《百年孤独》中一样的,含辛茹苦却又精神坚毅的母亲形象。

  凭借三年前出版的长篇小说《蛙》,莫言去年首次获得最高荣誉茅盾文学奖。小说讲述了东北乡妇产医生“姑姑”的故事。莫言认为独生子女居多的80后和90后“没有理由”不关注这部作品。他在多个公开场合说,这部小说涉及到计划生育国策在乡村所造成的命运,但小说意在写人,并不愿卷入政策评价的纷争。

  作品之外

  与十多年前不同的是,当年的批评者更多关注他小说里的话语细节。然而,莫言从创作理论出发解释称,他的作品首要关注的是人物塑造,而不是卷入其他现实和历史中的争论。而因为诺奖的影响力,越来越多参与讨论的人,未必认真读到过他的作品,而直接关注他的行为。

  今年8月,莫言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微博的价值,引起外界对他的批评。莫言第一次在注册微博上显出“回应”的姿态。之后他又澄清了一位作家对他行贿诺贝尔奖评委的指控。除此之外,莫言的微博以转发为主,他转发过的博主既有文艺评论家,也有徐静蕾、安妮宝贝、延参法师等互联网红人。

  在诺贝尔奖颁发之前,一些评论者更关注莫言对过往文艺创作体制的态度,认为这是他是否符合诺贝尔这一国际奖项的要件。

  面对这一类争论,莫言没有过直接的回应。但他在博客上的一篇海外演讲实录中谈道:“我必须坦率地承认,中国当代文学中也就是从1949年到现在的文学当中,确实有一批作品是不具备世界文学素质的。因为这批作品的作者受到了时代限制,不敢也不愿意把他们心中的真实情感表露出来。这种情况从上个世纪的80年代发生了变化。”

  莫言也尝试过从事一般出版创作之外的副业。他获奖之后将有怎样的经济效力,也引起极大关注。莫言多年前曾被列上作家富豪榜,但近十年的稿费总额也仅300余万元,还有多次被拖欠稿费的经历。

  一些评论认为他的获奖一方面将推动作品在国际上的出版,而国际书市的回报会更高;另一方面他的作品也会更多被改编进入资本充裕的电影产业。莫言过去也曾经从事过电影、话剧剧本的创作。

  但这些想法还不意味着更多文字创作者的希望。曾经多年编辑文学杂志的李敬泽也说,虽然这些(国际化、市场化)工作一直是作协的重要部分,但还不会因为莫言的获奖,就人为去制造“一窝蜂的改变”。

  11日,磨铁图书一位不愿具名的经理告诉本报记者,莫言获奖后很多莫言的盗版书籍也会随之出世,对于拿到版权的出版社肯定是利好消息,但盗版的灰色利益空间也同样存在。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温儒敏也认为,获奖后,从商业上看,莫言的作品会卖得很好。

  但温相信莫言是一个很沉得住气的作家,“他应该对商业这块看得比较淡,商业过分的介入毕竟对创作不是一件好事”。

  莫言的特色

  温儒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大家都为他高兴,因为很多国人那么长久以来都有很迫切的心情,希望中国能有一位诺贝尔奖得主。

  针对莫言在获奖前的争议,温儒敏说,莫言创作的实力与他取得荣誉的作品还是达到一定高度的,而且他对中国民间底层农村历史文化的描写比例很重,且很有特色。

  “当然也有一些描写大家不一定能接受,用现在通行的话来说就是写得重口味,他的作品能够得到一些国外评委的认可,应该来说在当代作家里他还是有自己的特色。他不一定是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但是非常有特色有高度的一位作家”。

  对于莫言为何能脱颖而出,温儒敏称,第一客观条件是作品要有翻译的外文版,甚至翻译成瑞典文、英文等有一定的比例,第二是看评委。现在评委的圈子比较小,现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很大程度上带有以西方为中心的味道,像莫言的作品中国特色比较浓又带有相当传奇的色彩,这在西方文化里的评委看来个性更突出一些,也许更能引起评委注意。

  “如果你写的是现代城市生活,跟西方差不多的作品,他们也不一定会感兴趣。这是莫言跟其他一些作家不一样的地方”。

  温说,其他有些作家譬如路遥写《平凡的世界》也很好,中国读者很多,多年畅销,但是在评论界也没看好,如果翻译到国外,人家也不一定会看。

  “对文学的评论见仁见智,但是有一条: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基本水准都比较好。这次不容易,除了上述外,还是有文化背景,甚至有些社会方面的考量”。

  温儒敏说,相比而言,村上春树也有自己的特色,主打抒情路线,但在日本他并不是特别受欢迎的作家。

  “这次莫言获奖,对于我们的文学走出去是一件好事。”温说。

  但温并不认为莫言获奖,会在中国文学界起到兴奋剂的作用,温说,学术界对诺贝尔文学奖还是看得比较淡,因为其评价因素捉摸不定,它跟诺贝尔医学奖、物理奖评价不完全一样,每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出来都出乎意料。
http://finance.ifeng.com/news/macro/20121012/7136476.shtml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