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当晚,本报记者联系到了曾与莫言联合招收研究生的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贺立华。贺教授1986年创办《青年思想家》杂志,莫言是该杂志的主要作家,1988年,《青年思想家》召开了全国第一个莫言作品专题研讨会。
贺立华本人与莫言有多年交往,对后者的情况较为熟悉。据他介绍,1955年出生的莫言,原名管谟业,据信是春秋时代大政治家管仲的后人。莫言幼时,实际上只上过4年小学。1966年文革开始后,因无法获得“革委会”推荐,不能升中学,12岁便辍学在家务农,做了放牛娃。
按当时的阶级成分划分,莫言家庭出身是中农,文革中上初中要得到组织的“推荐”,这样的家庭背景显然不利于他继续深造。“莫言小时候学习很好,辍学对当时的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贺立华说。
后来发生的“胡萝卜事件”,给年幼的莫言带来更大的伤害。
就在12岁这年放牛时,莫言“偷”了生产队的一根胡萝卜,被人发现扭到地头进行批斗,被勒令“向伟大领袖低头请罪”,父母一气之下打了莫言一顿。
这个记忆令莫言终生难忘,以至于他2001年获冯牧文学奖时,便将2万元奖金捐赠给云南希望小学,并表示,希望不再听到“辍学”这样的字眼。而其时的莫言生活仍不富裕,父母都在家务农,在高密老家娶的妻子也没有工作,孩子还在读高中。
16岁以后,莫言在当地一家棉麻厂做临时工,20岁那年,他几经曲折参了军,到河北山沟里当了兵。
进入部队后的莫言扛枪站岗之余,仍不忘勤奋读书,并开始写作。据莫言回忆,当时写的习作能装几个麻袋。印成铅字的第一篇小说是1981年发表在河北保定文学杂志《莲池》上的《春夜雨霏霏》。莫言的这篇处女作被文学前辈孙犁读到,颇为欣赏。5年后发表的《红高粱》,令莫言一举成名。
笔耕不辍的莫言几乎一年一部长篇,此外还写了诸多的中短篇等题材的作品,但莫言的根却总在老家高密。不仅小说内容与高密密切有关,语言表达也多高密方言,连生活也离不开高密,爱吃高密菜,看高密的“冒腔戏”。部队转业后虽然定居北京,但莫言还是在老家买了房子,迎娶了高密的妻子,孩子也是在高密生下,后来又让女儿回到山东,在山大读外语系。
熟悉莫言的朋友们对莫言的评价是:具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文学思想,永远在超越自己,永不满足。莫言出名后高密老家涌现出“莫言热”,有了莫言文学网、莫言文学馆及莫言名字的文学网,但莫言不认可自己有多高的才能,他半开玩笑地说:在老家像他这样的人有大把哪!对自己的评价是:就是一个厚道的老实人。
莫言给女儿取名笑笑。他说,我们这代人受的苦太多太多,希望以后的孩子总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