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山东频道济南11月10日电(签约作者 孔令一 杨彩娟)11月9日晚,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大哥管谟贤做客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杏坛”系列讲座,从“天才的莫言”“勤奋的莫言”“高密的莫言”三个方面为山东大学师生讲述莫言创作背后酸甜苦辣的故事。讲座由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郑春和贺立华教授一同主持。
讲座伊始郑春介绍了管谟贤作为大哥对莫言的文学创作中的引导作用。莫言及其家人与山东大学也有相当深的渊源。郑春与贺立华在主持过程中一直亲切地称呼管谟贤为大哥,这位比莫言大12岁的兄长看着莫言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从无到有一步一步地成长,对莫言和他的创作有着比其他研究者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年幼的莫言就表现出不同于同龄人的非凡天赋,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管谟贤以家庭生活中的一件趣事来说明这一点。当时自己与现在的爱人谈恋爱还没告诉家人,但是11岁的莫言根据女友继往家里的一封信就断定大哥肯定处对象了,至今说起这件事大哥仍忍俊不禁,同时也感慨小莫言的敏感聪慧。
只有小学五年级水平的莫言蜕变为中国当代文坛的领军人物与他的勤奋、刻苦密不可分。管谟贤例举莫言童年、青年的生活、创作经历,讲述莫言成功背后的艰辛历程。莫言年幼肄业在家,没有书读,只好把家里的报纸、旧书还有大哥的课本、作文都拿来读。没书读就帮村里其他有书的人家推磨换书读,每天晚上与二哥在昏黑的煤油灯下读书的莫言非常的勤奋。小学没毕业的他在部队里想搞搞文学创作,写信征求大哥的意见,得到大哥支持后开始自己的创作之路。在连续几次被退稿之后,莫言写信给大哥倾诉郁闷的心情。后来凭借自己的小说创作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中文系学习的莫言更是发奋写作,最高产的时候一天一夜完成了三篇小说。也是在这一时期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发表并引起关注。当时莫言给小说定的名称是《金色的胡萝卜》,他在解放军艺术学院的老师徐怀中少将把其改为了《透明的胡萝卜》。这部作品管谟贤读后也是感同身受,因为莫言在创作过程中结合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管谟贤从正反两个方面解读了“高密的莫言”的内涵。从正面来说,他谈到,莫言生在高密、长在高密,研究莫言不能不研究高密,研究有高密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政治经济等有关的事物。高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名人辈出,深受其文化的熏陶和影响。齐文化为莫言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基础和大量的文化素材,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还举例说明了莫言对齐文化的代表人物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推崇以及莫言创作对民间故事的汲取。从反面来说,莫言成长中的高密大地上阶级矛盾尖锐,中农的家庭背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莫言孤独性格的形成。
最后,贺立华对讲座内容作了点评,对管谟贤的到来表示感谢。他认为真正研究莫言的权威是莫言的大哥,莫言是读着大哥的作文、课本长大的,他的第一个读者是大哥,第一个严厉批评家就是大哥。管谟贤支持莫言探索世界最优秀的写作方法,莫言把外国文学的精华和中国传统技法融为一体,文学创作回归民间、根植高密与大哥有着密切的关系。最后他希望在莫言获奖以后,大众及媒体给莫言一个继续创作的空间,莫言会给广大读者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
http://www.sd.chinanews.com.cn/html/article/20121111/20121111093814898546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