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济南12月3日电 2012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颁奖仪式于2012年12月1日在山东济南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实戈、袁亚湘,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副主任陈叔平、张增顺,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林金安,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宋承祥,山东大学副校长陈炎等出席颁奖仪式。
这项竞赛创办于1992年,每年一次。1994年起由教育部高教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2002年起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独家冠名赞助。在教育部领导“扩大受益面,保证公正性,推动教育改革”的指示下,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指导和参与下,十几年来参赛规模增长迅速,已经发展成为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
今年9月7日至10日期间,共有来自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和澳门)以及新加坡的1284所高校21219队的六万多名大学生参加了举行的这项竞赛。通过专家评阅,选出1644队获全国奖,其中本科组一等奖224队,二等奖1166队,分别占参赛总数的1.3%和6.6%;专科组一等奖48队,二等奖206队,分别占参赛总数的1.4%和5.9%。河海大学赖豪杰、戴波、周志杰同学荣获本科组高教社杯,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杜龙斌、杨亚运、付文同学荣获专科组高教社杯。
今年本科组的一个赛题是“太阳能小屋的设计”,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建筑要求,为大同市设计一个太阳能小屋,并对所设计小屋的外表面优化铺设光伏电池。本科组的另一个赛题是“葡萄酒的评价”,要求同学根据酿酒葡萄和葡萄酒的理化指标,分析其对葡萄酒质量的影响。今年专科组一个赛题要求同学根据某地脑卒中发病病例信息以及当地的气象资料,建立数学模型研究脑卒中发病率与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间的关系,并对高危人群提出预警、干预的建议方案。专科组另一个赛题是“机器人避障问题”,要求同学建立机器人从有障碍物的区域中的一点到达另一点的避障最短路径和最短时间路径的数学模型。
这项竞赛是培养大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一次参赛,终生受益”是绝大部分参赛同学的深切体会。这项活动是大学阶段难得的一次近似于“真刀真枪”的训练,“模拟”了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时可能遇到的情况,它既丰富、活跃了同学的课外生活,也为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许多参加过竞赛的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毕业时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重用。该项竞赛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还推动了大学的数学教育改革,为教育机构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教师。
(责任编辑:赵浩然)
http://sd.people.com.cn/n/2012/1203/c172847-17803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