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业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龙头,山东省港口业发展迅速,以初步形成了大中小港互补,内外贸并举,客货运兼备的省区沿海港口群体。但是,山东港口业发展存在突出的问题:条块分割严重,结构不合理,港口竞争无序,主业缺乏配套,信息化程度低。因此,山东省亟需有序有效整合港口资源,提升整体竞争力,实现山东由港口业大省向强省的根本转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大学山东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少安18日在此间表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报告》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报告》2012年度报告发布会18日在济南举行。此两项国家战略经济区的年度发展报告由山东大学发展研究院和经济研究院完成。期间,两大经济区报告的负责人和专家对此年度发展报告作了深入解读。
对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和发展的金融要求,黄少安教授认为,此经济区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也需要多元多层次的金融服务。据推测,“十二五”期间蓝区资金缺口将达到11873亿元。需要从资本积累、金融产业体系等方面制定推进金融发展的政策。
黄少安说,“蓝区”需要各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与竞争,提出如何避免恶性竞争、促进地方政府间合作的思路,促进各地优势互补,共同实现合作收益。
2011年1月,国务院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山东大学山东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魏建表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报告》由数十家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经过长达数月余的实地考察,在对大量数据、文献资料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首次对黄河三角洲地区进行全景式分析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在内容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全景式的总结分析。二是书面材料与实地调研的充分结合。对黄三角区域19个县市区实地调研考察,围绕各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态等诸方面的发展,做了解析式的分析与研究。三是总结成绩,关注问题,对区域内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发展、生态建设等问题作了分析,对未来发展提了前瞻性的对策建议。
2009年12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获国务院批复,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报告》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报告》是教育部2011年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培育项目,按年度编写。两个研究报告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发展中的总体情况和重要问题展开,内容全面、深入细致,受到各界好评。
http://www.sd.xinhuanet.com/lh/2012-12/19/c_1140753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