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讯 28日,来自山东各地文史哲方面的专家学者70余人,云集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召开了“齐鲁文化高层论坛――明清时期的山左学术”研讨会,对明清时期山东学术在中国的历史地位全面研讨,还原了明清时期山东学术的原貌。
山左是山东省旧时的别称,山左中的“山”指太行山。中国古代,坐北朝南,“坐于”太行山,则太行山左侧为山东省,故也将山东称为山左。明清时期山左诞生了一大批对后世有影响力的文人学者。明代文坛前七子之一的边贡,后七子的领袖李攀龙、重要成员谢榛,明代散曲第一人冯惟敏,嘉靖八才子之一的戏曲作家李开龙,著名书法家邢侗,著名军事家戚继光,清初三礼专家张尔岐,康熙诗坛领袖王士禛,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戏曲大家孔尚任,上古史名家马骕、辑佚学第一大家马国翰,金石学权威陈介祺,晚清四大藏书家之一杨氏海源阁,著名书法家刘墉等,都是学界公认的一流名家。山东文化学术地位与同一时期江苏、浙江并驾齐驱,可称明清时期中国学术的三驾马车。这种风气延续到现代,造就了影响学坛的大师级人物日照王献唐,临清季羡林、平原任继愈、栖霞牟宗三、聊城傅斯年、荣成张政烺等学术巨星。
研讨会上,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安作璋、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终身教授袁世硕、烟台大学教授江林昌等大家作了报告,从不同的领域研讨了山左学术。山东大学儒学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刘心明阐述了山左学术在金石学方面的造诣,山东发现的最早碑刻始于秦朝,现保存的汉代碑刻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有“汉碑山左半天下”之称,到了明代山东金石学中衰,清代又开始兴盛,以陈介祺为代表的金石学家群体,赢得天下“金石学在山左”,“山左”之中心又在潍县的美誉。刘教授表示,虽然现在已经很少人专注于碑刻、铭文,但是它们作为历史遗产,是不会灭绝的。
http://news.e23.cn/content/2012-12-28/2012C2800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