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贺立华:校园里的莫言老师

发布时间:2013-03-27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res01_attpic_brief.jpg\'

一个作家,如果得奖后写不出好作品,给他再多的荣誉也没有用。——莫言 本报记者 齐林泉 摄


  编者按 近日,山东大学出版社将出版《师从莫言》一书,莫言当初招生的合作导师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贺立华先生由此有感而发。作为见证人,他回忆了校园里的莫言老师与自己及弟子们在一起的美丽时光。 

  ■贺立华

  其乐融融的师生交往

  21世纪头十年,莫言先生在山东大学带研究生时,作为搭档,莫言的学生也是我的学生,所以对这些学生是十分了解的。

  在这些学生一入校时,我就对他们千叮咛万嘱咐:“莫言老师很忙,他是个作家,常驻北京,每个学期能来跟你们见个面、讲一课就很好了,除了写毕业论文时向莫老师请教外,千万不要大事小事麻烦他。”可这些弟子们却瞒着我,经常到莫老师家天南海北“胡吹海谤”、狼吞虎咽蹭饺子吃,向莫老师诉说生活烦恼、商谈工作调动,甚至连谈朋友搞对象、谈婚论嫁、孩儿生日娘满月的事都去“吹”。更好笑的是,有弟子连女朋友还没影儿呢,就缠着莫老师给未来的儿子或女儿起个好名字准备着。莫言心软,面不辞人,有求必应,有些事儿很难办,他也答应下来,尽全力帮助他们。莫言的妻子更是喜爱这些孩子们,见了面总是拉着手问寒问暖,常夸这女孩漂亮,那小伙儿帅气。

  从莫言教授与弟子的通信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我的告诫有所忌惮 ——“贺老师批评我们,不让我们打扰莫老师”,莫老师却回复说“贺老师瞎批评”。莫老师毫不介意“打扰”,这就更加助长了这群弟子们的“肆无忌惮”。

  许多只看莫言小说未见莫言本人的读者,大都以为莫言一定很狂傲,不易接近。实际上,他是个很谦和、很厚道的人,一点架子也没有,陌生人见他,只要说上三两句话,就会立马轻松平和起来。他对人很真诚,很亲切,没有任何的虚假客套。他不擅长官场那套礼仪应酬,但绝对很适合平民百姓的人情来往。

  我的女儿贺天舒从小就是莫言的粉丝,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意大利的女学者拉兰,来和我商量写莫言小说博士论文的事,希望拜访莫言。我安排读研的女儿陪同拉兰到高密。起初,俩女孩因没见过莫言,心中也有些忐忑。但一到高密,莫言一家像是对待亲戚一样对待两个女孩子,请她们吃饺子、给她们讲故事、说笑话,留她们在高密度过了一个祥和美好的春节。返程时,莫言一家把俩女孩送到村口。“爷爷、大伯、伯母也在寒风里站了很久”,女儿告诉我,她们都舍不得离开那儿了。

  与众不同的执教风格

  说起莫言被聘为山东大学教授的事,还有一段佳话。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莫言和张炜就已经被誉为“山东文坛双子星”,他们是要好的朋友。时任山东省作协主席的张炜多次建议,山东大学应该聘请莫言作教授。早年因批评莫言作品而和莫言成为诤友的文学院院长谭好哲教授很重视这个建议,于2000年秋天正式聘请莫言来学校作兼职教授和研究生导师。文学院领导觉得我和莫言比较熟悉,就安排我和莫言搭档,合作带研究生。

  莫言来学校执教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执教风格。他对我说:“当作家写不好作品臭的是自己,当老师教不好学生,那是误人子弟。”他讲课一丝不苟,逻辑严密,生动有趣;指导研究生论文耗费精力就更多了。我记得,莫言老师仔细审读了研究生兰传斌发给他的五万多字的硕士论文电子稿,为那篇论文细细密密地作了几千字的批注;发给学生之后,他还不放心,唯恐自己没说透,专程从北京赶来济南,在文史楼三楼我的办公室里,用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专为研究生兰传斌一人讲硕士论文写作中的问题。他细说论文的长处和不足,并提出了很具体的修改意见,他称赞小兰有胆识、思想敏锐,写得大气;但也尖锐指出,选题太大,老虎吃天,往往兜不住而处处漏风……他讲了大论文与小角度的关系问题,传授了论文写作的技巧。

  让我感到钦佩的是,莫言教授不仅是写小说的高手,而且也是审读论文、写论文的高手,他博览群书,视野宽广,驾驭中外文化知识得心应手。并且,他记忆力强,看问题准,语言表达十分犀利。难怪,我的老师著名文学史家牛运清教授和马瑞芳教授早在2006年看了文艺报上刊载的《莫言谈大江》的论文后,高兴地告诉我:“莫言越来越像大师了,冲击诺贝尔文学奖,当今文坛,舍莫言其谁也。”

  但莫言也有“弱项”,他极善良单纯,往往会被感情迷住双眼,很容易“上当”。毕业前后,弟子们“忽悠”莫老师:“贺老师曾在学生毕业前挨家走访啊,我们都很高兴呢,希望莫老师也到我们家走一走……”莫言听后,为之所动,他很认真地和我商量:“是不是我也要挨家走一走呢?”我告诉他:“你不要去,现在我都有点儿后悔呢。知道我要去走访,学生家长们都停工停产等着我,都围着我忙,如果你莫言去,那就不光是学生家长忙了,他们村、他们县都要围着你忙……”莫言听后,沉吟道:“那,还是别去给人家添乱了。”

  最为感动的那些事儿

  山东大学学子中还有一些未在莫言名下而受益无穷的学生。如今已成为“80后作家”领军人物的张悦然,当年就曾得到过莫言老师的奖掖和支持。这位15岁即在《青年思想家》发表处女作的女孩,后来成了山东大学的学生。莫言在校带学生期间,我把当时读大二的张悦然的小说推荐给他看。他百忙中通读了这部小说集,并欣然作序,把它推荐给出版社,这就是张悦然的第一部小说集——《葵花走失在1890》(作家出版社2003年出版)。莫言告诉我,这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给青年学生作序。果然,张悦然不负莫言老师厚望,后来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佳作,以自己的实绩,向长辈作家莫言老师致敬。

  和莫言交往至今20多年了。1985年我和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的许多青年教师开始关注和欣赏莫言。1986年《青年思想家》创刊后,同为总编的杨守森兄多次和我谈到,莫言应该成为《青年思想家》的重要作者才是。在杨教授的建议和亲力亲为之下,1988年由《青年思想家》倡议并牵头联合了诸多高校、科研单位及新闻媒体,在莫言的家乡高密,召开了全国第一次莫言创作研讨会。

  从那时起,和莫言交往日渐密切,《青年思想家》也逐渐成了最早研究莫言的园地之一。最早的莫言研究书籍资料出自这里,莫言许多写故乡的短篇小说发表在这里,莫言的大哥管谟贤和莫言“三结义”的青少年时代的好友《红高粱》原型故事的鼓吹者张世家、王玉清等,也都在这里发表过许多重要的莫言研究文章。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张世家就曾在《青年思想家》撰文称:“莫言老弟必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今,预言成真,可张世家先生却英年早逝,王玉清曾抱着莫言获奖喜讯的报纸哭坟,“世家啊,咱兄弟得诺贝尔了,你预言实现了!”

  (作者系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paper.jyb.cn/zgjyb/html/2013-03/27/content_90873.htm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