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片 本报记者 王富晓
实习生 杨双双
“他喜爱数学,更热爱祖国,许多人说他是数学天才,在我的眼中,父亲更多的是勤奋。”12日,在山东大学数学院的报告厅内,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之子华光应邀来访,做了题为《我所知道的父亲华罗庚》的主题报告。华光说,华罗庚治学严谨,但也会对子女讲讲《三国》、《水浒》。对于这些学习数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一场关于大师的成长故事,让他们认识了一个更加完整的华罗庚。
谈家庭:六个子女只有一人学数学
华光是华罗庚的小儿子,现在在中科院华罗庚应用数学研究中心工作。他一共兄弟姐妹六人,虽然是数学家的后代,可是,最终从事数学研究工作的,只有华光的大妹妹一人。
华光介绍说,他的大哥原来想学理工,但是因为父亲一开始到昆明,然后到上海、到美国,所以他中学走动比较多,回国以后他想念清华,清华说他数学没有好好学,所以他学的理。二哥学的是生物力学,而华光本人,学的是物理。“我大妹妹数学学得最好,但是高三的时候是文化大革命,之后她考上了清华大学,如今从事数学科研工作。我小妹妹小学的时候就遇上文化大革命,后来做了行政工作。”
作为数学家的后代,接触最多的当然也是数学。华家众多子女,从小都受过父亲趣味数学的启蒙。华光回忆说,父亲经常给子女们出一些类似现在脑筋急转弯式的数学题目。如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一升豆子加一升芝麻是几升?当子女们自以为是地回答一升豆子加一升芝麻是两升时,华罗庚总是摇摇头说:“错了。仔细想,豆子大,芝麻都钻到豆子缝里去了,怎么还有两升呢?”华罗庚边说边笑,子女们也跟着笑起来。
到了华家的第三代,学数学的人就更少了。华光笑着说,“学数学不光需要对数学有兴趣,还需要脑袋好用。”
谈事业:三本书把华罗庚带进数学王国
华罗庚12岁上了初中,当时有一个叫韩大寿的人办了学校,华罗庚才得以有学上,韩大寿也因此成为华罗庚走进数学界的一位重要的老师。
“父亲开始他的数学生涯时,有一本《代数》、一本《几何》和一本缺页的《微积分》。”华光说,是这三本书带父亲走进数学的世界。
“他非常感谢他的几位恩师,像王维克、韩大寿、李月波等。”尤其是留学回国的王维克,家里有很多书,华罗庚经常借着看。
从19岁开始,华罗庚的科研成果开始崭露头角。“19岁他就发表了第一篇文章,20岁时,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当时在清华大学数学系任主任的熊庆来教授对这篇文章很重视,并把他调到清华当图书管理员。”
不过,就在19岁(1929年)那年的冬天,华罗庚得了严重的伤寒症,经过近半年的治疗,病虽好了,但左腿的关节却受到严重损害,落下了终身残疾,走路要借助手杖。很多人开玩笑称,他走路就像数学图形,一条腿像切线,一条腿画圆。
华罗庚刻苦钻研数学,26岁时成为清华大学的教师,并去英国剑桥大学留学,28岁回国在西南联大任教。1948年,他在美国一所大学当教授。1950年又回清华大学任教授,并于1952年成为中国科学院数学所所长,此后,他的工作阵地就在中国。
谈教育:对子女除了讲数学,还讲水浒三国
“曾经有一位记者让我用一句话形容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告诉他,父亲是一个心中有爱的人,他爱数学爱祖国。”在山大数学院百余名学生面前,华光用简短的几个字归纳了父亲的品格。
华罗庚对数学的爱不是天生的,是兴趣所致。他从喜欢数学到研究数学,再到推广应用,付出了常人无法承受的代价。也因此,数学成为他的挚爱。
在很多人看来,华罗庚是数学天才。然而在华光看来,父亲的天才更多地在于勤奋。
“父亲一直认为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这也是他的座右铭。”华罗庚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很自由,除了做学问,生活中的华罗庚也不是完全那么严格,“有的时候吃饭的时候讲讲《三国》、《水浒》,讲讲社会上的事情。个别的时候,周末可以打打桥牌,甚至有时候下盘围棋,但是都是极业余的。”
在华光眼中,父亲不谙政治,没有其他嗜好,一生只钻研数学,痴迷数学。而他对子女的管教与关爱,也几乎都体现在数学上。华家子女虽说后来只有一人专门从事数学研究,但子女们都说,父亲的数学启蒙,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开启智力方面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新闻原标题:除了讲数学 还会讲水浒)
http://roll.sohu.com/20130514/n37585328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