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徐畅:应怎样更好地以历史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发布时间:2013-06-13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 徐畅(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

   无论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还是对民族精神的认知和改进,历史教育都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切入点。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鲁迅曾经说过:“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可见历史关乎国家的兴亡、民族的盛衰,因此历史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之所在。那么,在当下,人们的历史知识储备如何?历史教育的现状如何?人们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历史并进而认知民族精神的?应该怎样更好地以历史教育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全球化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认知与教育对策研究:以史学分析与公共历史教育体系的构建为中心》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项目编号06&ZD033),在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育济教授主持下,已完成《当下中国民族精神认知状况调查》部分,该阶段成果研究分“中华民族精神总体认知”、“中国传统文化认知”、“中华传统美德认知”、“爱国主义认知”、“革命精神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历史教育和民族精神认知”7个专题,调查对象涉及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农民、市民6个群体,在济南、青岛、枣庄三市总共发放了3700份问卷,回收问卷3549份,有效问卷3440份。

  ■整体认同

  在5000多年的发展史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从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来看,国民对问卷所设计的7个方面的有关中华民族精神的认知,虽然存在着地区、性别、年龄、政治面貌、宗教信仰、知识程度之间的差异,但整体上对中华民族精神是认同的。

  (一)中华民族精神总体认知良好

  在5000多年的发展史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关于民族精神的总体认知,共设定31个相关问题,民众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总体认知状况是乐观的。

  82.79%的人对中华民族精神包涵的内容有清晰正确的认识,61.68%的人对于不同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持赞同态度,57.08%的人能准确地认识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69.67%的人认为大禹治水反映我国人民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73.16%的人认为张海迪高位截瘫下的自学成才是自强不息的表现,68.24%的人认为汶川大地震后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是自强不息的表现。64.07%的人认为“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反映了中国人以劳为荣的精神品质,62.30%的人认为“君子说话要诚实不欺、真诚无妄,才能建功立业”反映了诚实守信精神。

  (二)认同传统文化程度较高

  中华民族精神蕴含于传统文化之中,没有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就谈不上对民族精神的认知,这部分问卷设计了35个选择题,民众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较高。

  例如93%以上的人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都有所认识,79.76%的人能够正确回答“炎黄子孙”中的“黄”指的是黄帝,80%以上的人对儒家文化经典著作“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有正确的认识。充分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如82.39%的人认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值得继承和发扬,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有利于民族团结和认同,永远不可能消失”。

  传统文化、历史教育和民族精神三者不可分割。71.66%的人认为“没有传统文化就谈不上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蕴含于传统文化中,失去了传统文化就失去了民族独立性”。

  (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入人心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5000多年积淀下来的优良文化传统和精神财富,调查显示大多数人对传统美德能够深刻理解并践行。

  64.52%的人认为谦让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美德,58.31%的人在工作中因不顺从领导而受到打压时,选择“坦然对待,继续踏实工作,坚持自己的原则”。62.08%的人对于行事态度温和是否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改善的看法,表示“非常有帮助”。关于“节俭则昌,淫佚则亡”,78.49%的人认为“应该继续发扬”。多数人能对不良社会现象加以鄙弃与抵制,民众对“公车私用”的看法,65.63%的人认为“应该坚决杜绝”。

  (四)爱国主义情感深厚理性

  关于民众爱国主义认知调查,问卷设计了30个选择题,从整体上看,国人爱国主义情感深厚理性。

  关注攸关国家利益的重大事件,90.34%的人了解香港回归时间,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关注率达94.77%。关于汶川大地震,96.38%的人捐了款,其中61.37%的人表示“受灾人民挺苦的,应该帮助他们”。对于中日钓鱼岛争端问题,88.73%的人认为钓鱼岛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63.78%的人持理性态度,表示应该“立足现在、发展经济,将来把钓鱼岛夺回来”。

  (五)革命精神认知积极正确

  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问卷设计了30道问题,从整体上看,民众认同革命精神,革命精神认知正确。

  82.16%的人对于孙中山属于革命先辈的认识比较一致,78.36%的民众知道李大钊属于革命先辈。73.33%的民众认为“爱党爱国,拥有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的革命精神值得发扬。65.93%的人认为网上恶搞革命史实是对革命先驱的不尊敬。民众认为“革命事件当事人的回忆录”及“革命历史当时的史实记载”是更能反映革命历史事实的作品,分别占62.32%和60.32%。

  62.93%的人认为,学校等教育机构应该是传播革命历史、革命精神的主要承担者。70.08%的人认为在课本里加入和革命有关的课文,有助于学生了解革命历史,增加知识面;63.33%的人认为这样有助于领会革命精神,进而对生活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一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问卷从5个面设计了30道问题,考查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总体上看,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较高的认同。

  69.83%的人认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69.42%的人认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创造力,52%以上的人认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可以提升综合国力、提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七)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历史观念基本正确

  史学是彰显民族精神和民族心态的重要媒介,问卷设计了30道问题,对民众进行了考查。通过调查分析,发现被调查者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历史观念基本正确。

  例如,民众对于“历史就像一个小姑娘,怎么打扮她都行”的认知,最赞成的是“不对,历史不能随便更改”(61.79%)。民众对于“纪录片比电视剧更能反映历史真实”的认知最高(82.89%)。在“民众对于反映历史真实程度的历史类书籍的认知”中,选择比例最高的是“同时代人的记载”(69.20%),其次为“当事人的日记”(64.45%)。认为恶搞革命人物、英雄人物的现象是“不尊重历史,必会带来精神污染”的比例为72.81%。对于南京大屠杀的态度,认可度最高的是“以史为鉴、放眼未来”,整体认知比例为71.10%。

  ■存在偏差

  被调查者有的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脱节越来越大,有的认为传统文化无用武之地。

我们的调查结果虽然显示被调查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知在整体上是认同的,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认知方面,约30%的小学生和超过10%的女性及群众认为“炎黄子孙”的“黄”指“黄河”,超过20%的农民和超过10%的少数民族选择了“黄种人”。只有18.46%的被调查者知道中国“文化遗产日”是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8.1%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如西方文化,其中小学生、大学生、农民的选择比例均超过10%。近20%的被调查者认为传统文化与现

  社会发展的脱节越来越大,对其未来传承与发展表示忧虑。约24%的人认为,从社会发展趋势看,传统文化无用武之地。

  公众对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的总体满意度较低,62.96%的人表示不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约55%的被调查者对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传统文化知识的频次和效果表示不满意。

  在中华传统美德认知方面,39.93%的民众认为目前最欠缺的美德是“公正廉明”,其次是“诚实守信”(29.49%)。大多民众对乞丐态度比较冷漠,选择“会对乞丐予以施舍”的仅占24.39%。关于“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完全赞同者占41.24%;无宗教信仰者(40.60%)低于有宗教信仰者(60.00%)。

  对于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的看法(历史观),49.81%的民众选择“电影电视”,47.53%的民众选择“文学作品”,27.76%的民众选择“网络资源”,23.38%的民众选择“民间传说”,可见传媒正确引导之重要。仅有29.66%的人认为博物馆很有意思,并且经常去,大部分人兴趣一般,或者根本没有去过。23.46%的高中生、27.91%的初中生、37.65%的大学生、44.32%的小学生认为自己学习历史是出于兴趣。28.9%的被调查者认为历史课堂教学枯燥无味,28.14%的人认为只讲大道理。39.77%的小学生和17.26%的初中生认为历史不能创造经济效益,学习历史是浪费时间。

  ■主体重构

  民族精神的培养不仅仅要靠党和政府的推动,也不单单是学校教育就能解决的,它更需要家庭、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好。

  当下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民族精神的培养要贯穿于人的一生,不是一蹴而就。民族精神的培养不仅仅要靠党和政府的推动,也不单单是学校教育就能解决的,它更需要家庭、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好。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的行为主体应包括党和政府、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大众传媒等,形成一个立体、长效的民族精神弘扬、培育体制和机制。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接受民族精神教育的途径,学校教育是主阵地(45.09%)。43.72%的人认为有必要在学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并且要贯穿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51.78%的人通过学校教育了解与传统美德相关的内容,仅有2.2%的人所具备的一些重要品德是在工作后形成的。

  当下的学校教育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33.9%的人认为传统文化的教育缺乏,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47.13%),教材内容过于枯燥(49.52%),教学方式落后(37.64%)。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很少讲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知识,跟考试无关的一般不讲(29.47%)、从来不讲或基本不讲(6.1%)。50.81%的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不太满意,有待完善。43.72%的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课应该从娃娃抓起,贯穿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33.4%的人认为中国相当一批人不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和家长不重视。

  大众媒体的宣传教育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77.69%)和舆论导向(31.15%)对培养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27.66%的人是通过舆论宣传接受民族精神教育的。

http://sjb.qlwb.com.cn/qlwb/content/20130611/ArticelB05002FM.htm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