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齐鲁医院院长李新钢:百年齐鲁勇于担当

发布时间:2013-06-17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3.jpg

  和齐鲁医院李新钢院长(以下简称李)的约访从四月份就开始准备,但是作为一家国家级医院管理者的他实在太忙了,一个月后最终成行。

  谈医院——“百年齐鲁勇于担当”

  凤凰网山东:齐鲁医院拥有123年的历史,一路走来,医院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同样,在科研领域和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请您简单介绍一下。

  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始建于公元1890年,迄今已有123年的悠久历史,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使医院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各位进入院区后可以看到,我们既有华美楼这样国内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医疗综合建筑,也有一批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古建筑,由共合楼、济众楼、新兴楼、和平楼等构成的原齐鲁大学近现代建筑群,是国家级重点文物。

  作为历史最悠久的百年名院之一,我们重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更重视对建院先贤们精神和理念的传承。1934年,齐鲁大学新医院落成时,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创始者刘瑞恒博士为门诊病房楼(现博施楼)题字“博施济众”,此奠基石一直留存至今,它承载了百年齐鲁勇于担当公益职责、服务社会大众的传统,这是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百年齐鲁医院文化的核心所在。

  我院长期坚持人才兴院战略。作为山东大学的临床教学单位,我们每年承担着大量的临床教学,医生实习见习、进修医生培训、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等任务。每年有140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在院学习,500余名来自国内各地及巴基斯坦、孟加拉、瑞典、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实习生在院实习。人才梯队建设能够实现技术的传承,实现年轻人才技术的创新,实现医疗领域百花齐放的新局面,同时也为我院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我们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近五年来,医院主持或参与国家863、973等重大科研项目21项,主持科技部重大专项和卫生部重点临床项目9项,主持省部级课题项目424项,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81项。获得的项目数量、经费资助额均居全国各大医院机构的前列。仅2012年,医院就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4项,发表SCI论文被引用篇数位居全国第10位。

  谈医联体——“病人看病不出县”

  凤凰网山东:之前听说过“医联体”,它的全称是什么?能跟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吗?

  李:“医联体”的全称是医疗联合体。我们是国内较早开展公立医院集团化发展和医联体探索的大型公立医院之一,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由济南中心院区、济南东院区、青岛院区3个院区,沂南、平邑、桓台、日照、海南等6家分院组成的,辐射山东全境、远达海南省的医疗联合体。

  结合国家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卫生强基、提高县域医疗服务能力等国家重大卫生政策要求,我们通过技术提升、管理促进、资金投入,大大改善了各受援医院所在地的医疗资源配置,实现了“病人不出县”,就能享受高端医疗服务。以地处沂蒙山区的沂南县为例,以前由于医疗水平低,设施差,造成百姓信任度低,1/3以上的病人选择到邻县和上级医院就诊,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尤为突出,职工工资不能足额按时发放,医院发展陷入困境。

  自齐鲁医院沂南分院建立以来,中心院区先后派出各科室专家教授200余批、近1000人次来沂南分院坐诊、讲学、手术、提供医疗咨询等。先后诊治疑难病人50000余人次,完成复杂疑难手术5000余台次,使老区人民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凤凰网山东:那么李院长,齐鲁医院认可在医联体合作医院做的检验化验报告吗?

  李:不仅对医联体合作医院的结果认可,对山东省内公立医院的检验化验结果都认可。2006年,山东省卫生厅规定,山东省内公立医院的检查化验报告结果要实现互相认可。但是如果因为影像资料不清晰、化验结果不准确等原因,不利于对病情作出准确判断,可以要求进行再次检查;此外,有的患者拿着一个月前的检验结果来就诊,而病情的发展是不可预测的,所以这时候再次检验就会非常必要。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社会和患者的理解。一些患者因为没有医学背景知识,误认为所有重复检验、或者表面看与疾病无关联的检查都是医院为了谋利。之前曾有位患者向上级部门举报,说自己感冒了嗓子疼却被大夫安排做心电图,认为这个大夫医术医德都有问题。但他不知道的是,非典型心绞痛,其临床表现之一就是嗓子痛,如果不通过心电图检查进行排查,只按普通感冒施治,一旦患者因心肌梗塞突然死亡,就是一个无法挽回的悲剧。

  医生的工作,就像美国名医特鲁多说得那样——有时是治愈,因为世界上能完全治愈的疾病只有少数;常常是帮助,常常做的是帮助患者减少痛苦、延长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经常是安慰,医生不是万能的,也会遇到自己束手无策的情况,但是总能给病人以心理安慰和希望。一名好医生,必须尽到自己救死扶伤的神圣天职。但同时,我们也希望得到社会、患者更多的理解。一些患者对医院和医生给予了过高的期望,一旦治疗没有达到心理预期,就会对医院和医生产生反感,甚至用暴力伤害医务人员。如何让医患双方消除隔阂、真正站在一个战壕里面对病魔的挑战,这是我们全社会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谈民生——“国家应加快民生事业的建设”

  凤凰网山东:我了解到,咱们齐鲁医院在看病难、挂号难和停车难上做了很大改善和努力,但是在就诊需求激增的情况下,目前的发展模式是否能满足人们的就诊需求?

  李:在医保普及之前,看病需要自己承担所有的费用,特别是农民和未投保的人员,新农合普及以来,95%的人群有了保障,就诊量激增是必然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之后对生命的质量有了新的要求,这也会促使就诊量大幅提升。

  在被压抑的就诊需求被释放出来之后,齐鲁医院面临的压力很大。我们改善了华美楼的就诊条件,从之前6000㎡的门诊扩建至45000㎡,仍然是终日熙熙攘攘、人满为患,医护人员都在超负荷地工作。目前,我们利用医联体的双向转诊通道,采取小病分散到基层医院,疑难危重的患者集中在中心院区的策略,实现分流来缓解就诊压力。但在更高的层面上,我们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快民生建设,尤其是进一步加大对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

  凤凰网山东: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流行一种点对点的医疗服务模式,这种提供上门、个性化的医疗服务模式就是私人医生。在中国人口基数如此之大的现实情况下,私人医生是否能够在中国普及到老百姓当中去呢?

  李:私人医生是西方发达国家比较通行的做法,但在国内目前还是个有待推广的概念。国外的私人医生并不是一个医生针对一个患者,只是称呼上叫做私人医生而已。在形式上,它是一个诊所,这种诊所从卫生管理部门拿到营业执照,划分片区,分配资源,只是负责自己所覆盖区域内的部分人口。

  其实我国在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方面做的很多尝试是与之相关联的。包括开展医师多点执业、大力培养全科医师等。尤其是全科医师,与西方社会私人医生的性质是很接近的。我们医院是国家首批全科医师培养试点单位之一,即将兴建的全科医师培养基地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建成后每年可培养全科医师200名,在不远的将来,这些具备初级综合诊疗能力的全科医师将更多的走向城市社区和乡镇卫生院,为我国城乡居民提供第一线、连续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的医疗服务。我们希望在这个变革性的潮流中尽到我们应尽的贡献。

  谈自己——“快乐和悲伤都由病人维系”

  凤凰网山东:您从医到现在已经有三十多个年头,三十年风风雨雨,一路走来肯定有很多酸甜苦辣,那么您最快乐和最悲伤的事情是什么?能跟我们谈谈吗?

  李:我是一名神经外科医生。1978年2月开始学习医学,我对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每天看书直到看到头疼、无法继续为止,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现在想起来倍感欣慰,那时积累的知识确实为专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982年大学毕业,我被分配在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做了一名神经外科的住院大夫。前三年几乎是吃住在病房,白天查房、手术、换药、记录病情;晚上,值班的睡床,歇班的睡60公分宽的桌子,只要病人一到,歇班的往往也同时跟上。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一天值班,一天回宿舍休息,但那样就失去了一半学习的机会。那段经历对我影响很大,因为它告诉我——人生的高度确实取决于奋斗与付出的多少。

  要说快乐,看到病人能够从手术台上走下来,像正常人一样去继续生活,是我最开心最幸福的事儿;要说悲伤,得不到病人的理解和认可很难过,因病情特殊等原因无法对病人进行施救则是最大的痛苦。多年前我遇到过一个患者,12岁的小男孩,颈髓里面长了一个胶质瘤,不动手术生命危在旦夕,动手术的话就会高位截瘫,从医学上讲,再高明的医生对此也无能为力。一次查房的时候,孩子眼含热泪对我说:“叔叔,救救我,叔叔,求求你了……”,从那天起,每次查房走到那位孩子的面前,都是我最艰难的事。多少年过去了,我始终忘不掉孩子哀求的眼神。

  凤凰网山东:我们希望结果是好的,但是总会遇到自己无能为力的那一刻。您的大多数幸福和悲伤都是来自于患者,我们希望,同样也相信,将来的患者会带给您更多的欢乐。感谢您接受这次采访,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意。

  编后记:有句话叫“医者父母心”,从李新钢院长身上我深切感受到了这一点,在谈到罹患胶质瘤的12岁小男孩时,他眼中泪光闪动,采访也一度中断,这是一颗医者仁心情感释放的方式,也是一个医生以患者之痛为痛的感人瞬间。现在医患关系经常被部分媒体片面引导,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医生这个职业,重新审视自己的观念,重新定位患者和医生的关系,为建立和谐稳定的医患关系,多一份理解,收获更大的信任。

1.jpg

  人物简介:李新钢,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山东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现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院长、山东大学脑科学研究所所长、山东省高校神经肿瘤免疫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神经内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损伤与修复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华人神经外科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医师协会副会长,山东省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山东省输血协会副理事长,济南市科协副主席,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澳大利亚)等10余家国家级专业杂志编委。
 

5.jpg

6.jpg

7.jpg

http://sd.ifeng.com/news/mr/detail_2013_06/14/894942_0.shtml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