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最近的高考,又让我想起二三十年前我们阅卷的事情了。”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副院长杜泽逊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的时候深有感触,他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阅卷也都是在济南一贯闷热的天气下进行,没有场地只能在食堂里阅卷,最热的时候不得不拿大冰块踩在脚下降温,因此,写一手好字的考生无疑能让阅卷老师“如沐凉风”。
脚踩冰块降温
“阅卷一贯是一项辛苦的活。”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理综阅卷点距离文史哲研究院很近,该院副院长杜泽逊教授看到走出阅卷场所的阅卷员们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自己从1985年山大毕业后进入该校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生班,从第二年就开始了高考阅卷,这一阅就阅了七八年。
今年50岁的杜教授说,现在的阅卷场所里面从2000年初就有了空调,这在济南这样闷热的城市里无疑起到很大作用,“至少批卷人不再热得那么难受了。”据他回忆,高考语文阅卷一直在山东大学进行,那个时候没有大的场地,只能在相对宽阔的食堂进行。“食堂没有凳子,大家都是站着吃饭,但是阅卷要阅一整天很累,就从各地搬来一些凳子,各自分工,也是每人阅一个题,流水作业进行批阅,要阅一个多星期。”
经过连日采访,记者深深感受到济南闷热天气的威力,这两天都是35℃以上,而之前的阅卷也是在这种气温下进行。“阅卷需要精神高度集中,几十个人挤在食堂里热得实在难受,就从外面搞到一些大冰块放到屋里面降温。那些大冰块近一米长,半米宽,我们都把它放在桌子底下,踩上去凉快点。”杜教授说,即便这样还是非常热,他们就弄了一些湿毛巾披在头上,“无论男女,都不顾什么形象了,看上去像偷地雷的。”
字写得好会有印象分
相比于现在网上阅卷,之前的阅卷是非常繁琐的。“都是用袋子装着那些试题,掏出来后就自己阅的那部分打分,打完后就是小组长检查,这半天到一天的时间也相当于现在的‘试评阅’,就是为了统一标准。大组长小组长随时要和阅卷员沟通,说一下阅卷细则。”杜教授说,以前考大学的学生没有现在这么多,但是全省的考生试卷也很多,要用手批阅可想而知有多累。
“那个时候满分作文出得相当少,几乎没有。”杜老师说,作文也是由经验丰富的老师来阅,研究生等年轻人因为眼睛快、脑子快所以阅那些有标准答案的。作文要得满分也要经过多个人审定才能确定,他说,评阅作文有5条标准,从字迹、逻辑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查,作文如果得满分就需要这几条全部满足,“那就是十全十美了,但是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所以打满分的就少”。
他感慨,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阅卷,要是看到一张字迹秀美的卷子,心情会大不一样。“你想想,阅卷那么艰苦,如果字迹潦草看不清谁爱看?所以考试之前,老师就会一直强调字迹要好看,至少要整齐,这对阅卷员来说是有用的,至少有印象分。”现在的高考也强调卷面清洁,也是从那时延续下来的经验之谈,他提醒考生们,写一手好字,会让老师在炎热的夏季“如沐凉风”。
特派记者 郭玉华(本报济南6月17日电)
(原标题: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阅卷:头披湿毛巾脚踩冰块)
http://news.sina.com.cn/o/2013-06-18/064427426718.shtml
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阅卷:头披湿毛巾脚踩冰块 新浪 2013-06-18 06:44:00
“看到最近的高考,又让我想起二三十年前我们阅卷的事情了。”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副院长杜泽逊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的时候深有感触,他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阅卷也都... 百度快照 |
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阅卷:头披湿毛巾脚踩冰块 和讯 2013-06-18 06:20:00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副院长杜泽逊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的时候深有感触,他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阅卷也都是在济南一贯闷热的天气下进行,没有场地只能在食堂里阅卷,最热... 百度快照 |
当年阅卷就像“偷地雷的” 搜狐网 2013-06-18 08:40:00
“看到最近的高考,又让我想起二三十年前我们阅卷的事情了。”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副院长杜泽逊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的时候深有感触,他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阅卷也都... 百度快照 |
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阅卷:头披湿毛巾脚踩冰块 半岛网 2013-06-18 06:20:00
“看到最近的高考,又让我想起二三十年前我们阅卷的事情了。”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副院长杜泽逊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的时候深有感触,他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阅卷也都... 百度快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