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84 岁的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袁世硕先生 ,上世纪 50年代曾以大学助教的身份参与高考阅卷。
“我第一次阅卷都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事儿了,距离现在太远,但那也是段难忘岁月。”今年84岁的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袁世硕先生说。据他回忆,自己上世纪50年代参与的高考阅卷还是在位于青岛的山东大学进行的,而那时也只有大学教授和助教才能阅卷,直到搬到济南后的上世纪80年代,才有中学老师陆续加入到阅卷队伍中来。
60岁老教授也参与阅卷
“那个时候阅卷和现在不一样,以前考大学的人少,批卷任务量也小,还是都是手工批阅。”18日下午记者来到山东大学知新楼“终身教授”办公室,见到了该校聘任的终身教授袁世硕先生,今年84岁的他看上去精神矍铄,还活跃在教学一线讲课。
袁先生告诉记者,自己1949年考入山东大学,毕业后成为该校冯沅君先生的助教,上世纪50年代参与了人生中第一次高考阅卷。
“那个时候高考都是7月份,不是现在的6月份;而且那时山东大学还是在青岛,天气不如济南那么热,但是也很难熬,那时可没有空调之类的东西,阅卷员都只能在一间办公室里忍着。”他说,自己当时是一名助教,高考阅卷的机会来之不易。
“因为和现在的阅卷组成人员有差别,以前只能是大学教授和助教阅卷,中学老师是不能阅卷的。”直到山大搬到济南后,上世纪80年代,中学老师才逐渐加入进来。
据袁先生回忆,当时由于参与高考的人少,负责语文阅卷的也只有十几号人,年纪最大的有60多岁的老教授,小的是20多岁的助教,主力还是四五十岁学识渊博的大学教授。“就连山大有名的"冯陆高萧"也是主要负责阅卷的。”他所说的“冯陆高萧”,指的是冯沅君、陆侃、萧涤非还有高亨四位大师,四人在学术史上赫赫有名,当年也都已经50多岁。
最后统分用算盘
“那时高考阅卷还是用线、牛皮纸密封姓名等个人信息,也没有装在袋子里,但是也看不到其他的东西。大家每人搬来一大摞,分配一两个小题,也用流水作业法批卷。”袁先生说,批卷都是用笔进行批阅,在批阅前,各位大师已经商定好评分标准等事项,给所有评卷人员敲定后进行批阅。与现在不同的是,阅卷是一人评分,最后交给组长后,组长再按比例抽出一部分卷子重新评阅。“有时候也能发现评分给的不合适的,这部分可以改过来,但人手有限,不可能所有的卷子都检查。”
他说,当年批阅卷子的还没有实行封闭化管理,也不像现在这样能给阅卷老师提供午餐,条件比较艰苦,中午的时候只能自己回家吃饭。“我们也是阅8个小时,好在人少,差不多一个星期就能阅完。”他说,由于当年高考被不少人看成是成才的唯一出路,考生非常重视,因此极少见到空白卷。“统分工作也是大学教授做的,有的是用笔来计算,但也有不少老教授习惯用算盘。”
说到今年的满分作文时,袁先生说,那个时候阅卷基本不可能出现满分作文。“人对于文章的理解不同,一篇文章在你眼里是优等的,在另一个人眼里可能只是一般。不过总体情况还是可以进行比较的。”他仍能记得有一年,一名学生的作文只扣了一分,最后总分99分。 文/图 特派记者 郭玉华(本报济南6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