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创新,做纯粹的公益,是他们共同的理念。
他们是一群热心公益的大学生,怀着共同的理念,他们一起组成了蒲公英青年公益发展中心,带着更多有同样理念的人走进了甘肃的山区支教。

困难随行 但从未放弃
甘肃南部的一个特别缺水小山村,耕地都在山的另一边,面积不小,但路难走,村民几乎无法给作物浇水施肥。这里就是2010年蒲公英支教队的其中一个支教点。
当时,支教队队员和村民一样靠村里的一口井用水,每天打水,一小时才打满25升的桶。蒲公英青年公益发展中心的负责人谢科峰回忆说,由于缺水,支教队的男队员是没有机会洗澡的,女生每周有一次洗澡机会,但得抽签决定时间。但团队中的一位女队员却说:“实际上我们也只是用水擦一擦身体,没有洗过澡。”
困难一直伴随着蒲公英。2010年8月10日,蒲公英在宕昌支教,当时舟曲发生了泥石流。“一到晚上就下暴雨,又闪电又打雷,队员们都不敢睡觉。”舟曲距离宕昌仅30公里,队员们都担心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事故。
2011年的冬天,蒲公英的支教队到了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沙湾镇杨何家小学。大雪封山,队员们无法下山补充食物,自备的大白菜、方便面和饼干都被吃光了,只能靠村民提供的食物。但村民的食物本来就很少,队员们每天只能煮一锅米饭,10个人分着吃。
“6个男生,4个女生,一天吃一锅米饭肯定是不够的。”蒲公英青年公益发展中心的负责人谢科锋说。队员们每天要扫雪、上课、组织活动,有时候还要家访,活动量大,饭量自然也大。谢科锋的妈妈在电话中心疼地说:“吃不饱的话,你赶紧回来吧。” 后来,有学生给支教队送来了一些土豆,如今谢科锋回忆起来还说:“虽然土豆长得不好看,但真的很美味。”
“每一次支教活动总难免遇到各种困难,但我们从未想过放弃,我和我的团队都没有!”2010年,谢科锋加入蒲公英,如今他从一名普通志愿者变成了团队负责人。在他看来,支教活动很有意义,蒲公英也让他找到了团队归属感。所以他一直坚持至今。
蒲公英团队也依然坚持前行。自创立以来,蒲公英已经组织了24支支教队,进行了8届支教活动,开发了10多个支教点。

不断前行 寻求专业化发展机遇
如今,蒲公英没有在校注册,也没有在社会注册,是一个纯粹的草根组织,却在山东大学享有不小的知名度。2013年3月底,蒲公英的志愿者招募活动在山东大学的3个校区同时开展,每个校区招募一支支教队,人数约为8-9人,招录比例达到十比一。一路前行,但蒲公英在专业化发展之路上遇到了障碍。
和很多支教队一样,支教队的理念可能与当地教育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期待并不一致,他们更希望大学生支教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其实,这个要求是不大可能做到的。”谢科锋表示,大学生不一定基础学科掌握得好,掌握得好也不一定能够教得好。即使真的教得好,也又会让孩子们怀念支教老师,反而与原来的老师不亲近了。
在谢科锋看来,蒲公英的最大困难是缺人和专业化问题。报名参加支教的志愿者不少,但团队非常缺乏骨干。“对多数大学生来说,支教经历有一次就够了。这是缺乏团队骨干的主要原因。”
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为蒲公英提供长期资金支持,蒲公英无需担忧资金问题,但却缺乏项目专业化的引导。除了开展寒暑假支教活动外,蒲公英还开展夏令营活动、公益组织论坛和“志者同行”等活动,他们极少有机参加专业的素质拓展培训,“项目专业化水平极低”。
“蒲公英在宣传和推广方面的意识不强。”谢科锋说,“做宣传海报、宣传视频和管理官方微博的队员都没有经过专业训练。”谢科锋解释,无奈的是蒲公英确实没有太多精力在宣传方面着力。在“做好自我”和“提高知名度”之间,蒲公英选择做好自我,选择做纯粹的公益。
蒲公英团队的创始人已经毕业离校,但蒲公英仍在延续他们的理念——做纯粹的公益。草根公益组织在前行的路上,默默寻求草根-专业化的转型机遇。
ndgongyi.oeeee.com/html/201307/15/83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