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季羡林精神遗产传承座谈会在济南举行

发布时间:2013-07-12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 本报记者 于国鹏

  7月9日,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季羡林研究所承办的“季羡林先生精神遗产传承座谈会”在济南举行。来自山东大学、山东社科院的专家学者、季羡林纪念馆人员等从不同角度追忆季羡林先生的人生历程、爱国情怀、卓越贡献和大家风范。与会者一致认同的是,季羡林先生有非常多的精神遗产,尤其是其高尚的人格、严谨的治学精神、开阔的学术视野,都非常值得传承和学习。

  学术创见来源于远见

  季羡林先生在多个学术领域卓有建树,被誉为“学界泰斗”,这得益于他的学术远见和深邃的学术洞察力。这一点,与会的专家们无不感受深刻。

  山东大学教授蔡德贵,在季羡林先生生前曾担任他的学术助手。季羡林先生晚年,他又陪在季羡林身边,记录和整理季羡林的“口述历史”,“相当于听了一学年的课。”

  蔡德贵教授说,季羡林先生对“大国学”的创建、对人文学科建设、对民办教育和书院的发展等方面的提倡与支持,都深刻体现着他的远见与卓识。

  蔡德贵说:“其实,季羡林先生80岁后就开始提出了“大国学”这个概念,原因是他当时正撰写中国蔗糖史,研究过程中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贡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1993年起,他开始筹划倡导出版《东方文化集成》,目前已经出版100多卷。其中鲜明体现着季羡林先生的‘大国学’思想,即中华文化是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外来文化亦有特别贡献。”

  后来由季羡林先生担任总顾问的《中国地域文化大系》,把中国地域文化划分为22个,季羡林先生认为,“都应当纳入国学研究的范畴。”

  蔡德贵教授说,到季羡林先生晚年,至少又在三个不同场合呼吁“大国学”。“他还特别举例说明,像纳西族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儒道互补形成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纳西族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贡献,过去我们只是没有注意到,但是确确实实存在。”

  “大国学”概念的提出,对当今学术研究和文化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

  学术坚持在于真实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杜泽逊与季羡林先生的特殊联系,起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这一重大古籍整理出版项目。

  杜泽逊教授说,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季羡林先生的学术坚持和学术操守,而这都与季先生实实在在待人、实实在在地做学问密切关联。

  当时,杜泽逊因撰写硕士论文《四库全书总目辨伪学发微》而与《四库》学结缘。1992年1月,杜泽逊在北京琉璃厂“淘”到一部《四库存目》木刻线装本,开始作《四库存目标注》。当年5月,第三次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会议在北京召开,周绍良先生提议编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后正式组成编纂委员会,由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季羡林先生担任总编纂。得知将要编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消息后,杜泽逊写了一篇《四库存目标注叙例》,寄给相关专家征求意见。担任全国古籍规划小组秘书长的傅璇琮先生看后表示充分肯定,于是向北京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会历史分会推荐杜泽逊参与编辑整理工作。

  然而,对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是否应整理出版,当时学术界事实上存在极大争议,有些学者认为不宜印行,“把《存目丛书》中的全部加以印行,使文化‘沉渣’全部泛起,那是纯粹的浪费。”

  杜泽逊教授介绍说,在这种情况下,1994至1995年间,《存目丛书》编纂出版遇到多种困难,几乎干不下去,季羡林先生描述成“黑云压城城欲摧”。但季羡林先生认为这是关系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大事,一定要坚持,曾经表示,“我们把《存目丛书》书作为原始材料原封不动地贡献给全世界,首先是中国人民,这就是我们的贡献,而且是很大的贡献。‘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后来,在《存目丛书》首发式暨专家鉴评会上,季羡林先生引用王绍曾教授的看法,又加以分析说:“《存目丛书》书没有什么深奥大义,没有什么了不起,就是有用。”“第二利于保存,不能集中就会散失。”

  杜泽逊教授表示,季羡林先生一些融汇着很深刻思想的学术见解,都是用这样很朴实的话表达出来,“这也是季先生实事求是的一种表现,是宝贵的学术精神。”

  如今,《存目丛书》成为学者们经常查阅的图书。

  学人的大爱情

  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学者,治学之余,他对家乡以及旧雨新知的特别关照,虽只言片语,点滴之间,体现出一位仁者的宽厚心性,也同样体现出对家乡的大爱情怀。

  臧克家和季羡林两先生是故交。山东大学教授臧乐源是臧克家长子,他记得第一次到季羡林家里时,最深的印象“满屋都是书”。“季羡林先生对朋友特重‘信’。他专门题写一幅‘生死之交’,来表达与我父亲之间的深厚感情。”季羡林病中还专门为《臧克家传》题写书名,第二天就去世了,由此也可见季羡林对友谊的重视。

  季羡林先生对山东学界也极为关心和支持。泰山学院原党委书记袁明英教授回忆,1996年,季羡林先生为泰山学院学报题写了“岱宗学刊”的刊名,又欣然接受泰山研究所的邀请,担任高级顾问。得知《岱宗学刊》成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后,高兴地致信祝贺,“‘岱宗’公开发行,大快人心。泰山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象征之一,欲弘扬中华文化,必先弘扬泰山文化,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山东博物馆研究员鲁勇经常到北京看望季老。有一年,鲁勇又要到北京去,女儿“责怪”他,“别整天东跑西颠的,也多搞点实在的。”小姑娘的意思,是让爸爸多学学季老,多做点实实在在的学问。后来,鲁勇见到季羡林先生,把这个故事讲给他听。“季先生听了非常高兴,他专门去书架上取下那本书,问清楚孩子的名字,书之为小友,嘱我把书送给孩子,鼓励她多读书。”

http://www.dzwww.com/shandong/sdnews/201307/t20130712_8634152.htm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