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中科院院士、山东大学终身教授王克明因病逝世

发布时间:2013-07-22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鲁网7月21日讯(记者 孙杰)今天下午6点,途径山东大学知新楼的学生惊讶地发现,一则白底黑字的“沉痛悼念王克明院士”的横幅,挂在了教学楼的入口处。随后,记者从山东大学了解到,著名科学家、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大学终身教授王克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7月20日13时01分在济南逝世,享年74岁。在很多同学的眼中,这个有着强烈的实验室情结、被称作“平民院士”的老人,走得实在是太早了,而对于物理学界、对山大来说,他的辞世都是巨大的损失。

  学校特在教学楼大厅设吊唁厅

  21日下午6点钟,记者在山大知新楼C座的大厅西南角看到,王克明院士的吊唁厅已经布置完毕,黑白色的照片上,院士的一头白发,显得精神矍铄,而“沉痛悼念王克明院士”的横幅,让每一位前来吊唁的亲友,都觉得特别悲痛,非常惋惜。 大厅内,摆满了花圈,一位亲友告诉记者,这些花圈都是老人的圈中好友送来的,主要是各个学校里的同行。而按照老人的生前遗愿,丧事从简,婉谢花圈。

  “王老师生病住院多日,20日中午1点钟,由于医治无效,老人不幸去世。”在吊唁现场,一名物理学院的学生告诉记者,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几乎每一个物理学院的学生,都感到特别惋惜。 20日晚,吊唁大厅连夜布置完毕,据学校工作人员透露,为了深切缅怀王克明院士,学校特意批准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知新楼C座一楼大厅设立吊唁厅。

  68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克明出生于浙江乐清,22岁毕业于山东大学,经历过两次院士评选,终于在2007年,68岁的他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与别的院士不同,王克明院士是土生土长的山大人。

  作为基础物理科学家,王克明的研究领域非常深奥。他的学术成果,官方介绍是“离子注入光学晶体波导结构的制备与特性研究,提出用脉冲激光沉积(PLD)制备KTP晶体波导激光薄膜的设想,重离子在光电晶体中的射程分布的系统研究”。

  对于这一深奥的理论,王克明院士有他自己通俗的解读:当前的网络等传导都需要光波传递,因此,波导结构的形成与传输特性研究,特别是低损耗的波导的研究就至关重要。研制光波导的传统方法有热扩散、离子交换等,离子注入也是形成光波导的有效方法之一。

  “我的工作就是通过将离子注入到光学晶体中,通过改变折射率,形成波导结构,从而起到光的约束效果”,在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之后,王克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说过,“打一个形象的比喻,我的研究就是把传递中的光波‘捆’起来”。

  通常认为光在传递过程中损失小于1分贝/厘米的光波导,就可能具有实用价值;而王克明研究组研制的光波导,最小的传输损耗可以达到约0.17分贝/厘米的水平,这将对于波导器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平民院士”过节下厨犒劳学生

  外表温雅、随和,满头如雪白发,永远挂在嘴角谦和儒雅的笑容,一开口,就是让人倍感亲切的吴侬软语。在很多学生的眼中,这个院士特别平易近人,而“平民院士”的称号,也是流传甚广。 对于许多研究生来说,能够见导师一面,是非常难得,而这样的事情,在王克明院士和他的研究生之间,则变得非常容易,他把学生们当作孩子来看待,而每当过节,他甚至会亲自下厨犒劳学生。

  跟随王克明达十年之久的陈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老师把自己看成我们的导师、朋友,同时又把我们作为他学习的对象,他总是说,学生们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有熟练的计算机和实验技能,这些,都值得他去学习。

  王克明教授尽管很少回家做饭,但烧饭的手艺还是非常高,他做的饭菜,在他的学生眼里绝对算得上“美味佳肴”。因为他和他的学生平常科研任务很重,节假日也很少回家,于是,逢年过节王克明就请学生到家里吃饭并亲自下厨,这在山大一直被传为佳话,也让很多同学对王克明教授的学生羡慕不已。 除了回家休息就是泡在实验室里 除了对学生们认真负责,王克明院士还有一个情结,那就是喜欢泡实验室,年过七旬依旧如此。

  学校校报的一名学生告诉记者,之前预约采访王克明院士,他的助手打电话说,“王院士正在实验室呢,你们马上过去吧”。之后的采访过程,完全以聊天的方式进行,王院士一直面带温和的笑容,简述物理学院的发展,谈自己的研究经历、研究心得,与人们想象中一脸严肃的科学家形象完全不同。

  “只要王教授不出发,除了晚上在家休息的时间,他几乎都在实验室,甚至晚上12点以后打电话,他都在做实验。”在整个山东大学,王克明院士的“实验室情结”几乎众所周知,老人曾经说过,实验室是他一生中最好的朋友,与实验室相伴了这么多年,“感情已经很深,如果外出几天不能回到实验室,心里总是感觉很难受,好像失去了什么东西一样。”

  挤在火车过道里赶赴北京做实验

  “规律的发现是个漫长过程”、“科研需要长期积累,到一定时候,想法便出来了” ……这几句平时的话语,是王克明院士跟他的学生们最常说的,而他所在的这个团队,学生们也特别能耐得住寂寞。 他的一名学生卢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王老师曾有一个实验,等待了六七年才得到证实,这对学生们来说是一种强大的感染……“每次实验,如果结果跟预想的不一样,就要坐下来分析为什么会是这样子?从源头开始找原因,如果每一个环节都没问题,还要再仔细探索每一个细节。经常要面对失败的例子,否则就不是搞科研了……”

  年龄大了之后,王克明院士患上了胆结石症,即便如此,他还是忍着痛苦的折磨,天天泡在实验室里。而最让他的学生们感动的,就是他买站票赴京做实验的经历。 几年前,王教授带领卢霏等人到北京做实验,当初由于走得比较急,也没有提前订票,考虑到王老师身体不是很好,学生们就打算推后行程,但王老师坚持尽早出发,当时他们都没有买到坐票,火车上还特别挤,王老师和几个学生就一直站在火车内厕所旁边的过道里,卢霏等人很着急,担心老师的身体吃不消,王老师不停地劝说他的学生:“站一会儿就到北京了。”师生几人到北京后,王克明教授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实验中,但一回到济南,他腰痛的毛病再也忍受不住了,就住进了医院。
 

http://sd.sdnews.com.cn/yw/201307/t20130721_1287603.htm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