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回归对文学创作基本价值的发现

发布时间:2013-07-29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本报山东讯(记者张清俐 通讯员皮野)7月24—25日,由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与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的“俄罗斯文学: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2013年年会在威海召开。来自中俄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百余位学者与会,就当前俄罗斯文学研究在方法、理论话语等方面的新视点展开了研讨。

  “当前,中国的俄罗斯文学批评话语在研究方法及对象上发生了重大转向,这使得该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教授张建华说。张建华认为,目前该领域研究仍未达到理想状态,对国外相关文论的译介远不够全面,如对当代俄国后现代文论几乎未有深入介绍等。此外,我国俄罗斯文学研究评介体系尚缺乏历史主义标准,应回归文学创作的基本价值,即思想发现和艺术发现上来。

  与会学者提出,我国文论的发展“始终有外国文论研究的介入”,研究数量虽多,但整体质量不过硬。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教授凌建侯认为,学术体制“唯数字统计”不科学,研究者立场迷失、“热衷”跟风是造成该现象的重要因素。凌建侯呼吁,学者应抓紧将新旧文论、中外文论有机融合,形成中国学术独有的风格。

  具有持久影响力的、由米尔斯基撰写的《俄国文学史》成为会上讨论的热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文飞认为,“米尔斯基文学史”因其“折中主义”的文学史观、主客观统一的批评手法和极富个性的话语风格而独树一帜。从写作风格和结构方式上看,该文学史写作结构灵活,启承转合自如;文字生动形象,提出许多精妙的结论和话题;并将俄国文学与西欧文学相对照,形成了开阔的比较视野。

www.csstoday.net/xueshuzixun/jishizixun/83123.html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