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图博会上,“文学鲁军”的集体亮相,必将引起国内文学界的关注。“文学鲁军”的整体创作情况如何?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张炜称,山东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老作家,到了新时期开端,由王润滋做统帅的鲁军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他们的写作改变了当时所谓农村题材改革的创作局面。山东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乃至于90年代的年青一代的作家不负众望,他们的作品数量多、质量高,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关注。
本报记者 师文静
大气的现实主义文学品格
谈到“文学鲁军”,他们的作品最大的风格就是扎根于山东土地。这种“忠于地”的真诚歌吟,秉承的是齐鲁文化严雄峻切、沉实厚重的精神品格。
据新时期以来山东文学发展脉络可以看出,20世纪80、90年代王润滋、尤凤伟、左建明、张炜、矫健、刘玉堂、苗长水、李贯通、赵德发、张海迪、陈占敏、杨志军的小说和李延国、王光明、朱建信的报告文学,文本质地都包蕴着博大深厚的人文情怀,极大丰实了齐鲁文学现实主义书写的精神思想空间。
新世纪以来迅速成长起来的刘玉栋、王方晨、凌可新、宗利华、东紫、常芳、王秀梅、艾玛、王黎明、路也、王夫刚、李登建、耿立、简默、铁流等一大批齐鲁新锐作家的创作中,可以说,当今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广大民众的心路历程,几乎得到了全方位的艺术展现。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贺仲明称,乡土文学独特的文化价值观,与乡村大地之间的血肉关联,以及别具个性的审美形态,都决定了乡土文学是一个值得作家深入挖掘和探索的空间。这一点,对于山东作家来说尤其如此。“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作为传统文化极为深厚的儒家文化发源地,山东的乡土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和生活宝藏,能够给作家提供丰厚的创作资源。”
地域特色鲜活的民间书写
贺仲明称,“文学鲁军”的作品共性特征是反映山东地方独特的自然、风俗和人情。“像王润滋、张炜等作家笔下的胶东生活,莫言作品中的高密风情,以及刘玉堂、赵德发等描画的沂蒙乡村生活,都极具山东地方色彩,展现了这一片土地上独有的生活风貌和生活情趣。”齐鲁民间地域特色的创作,确实体现在“文学鲁军”的创作中。从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张炜的《古船》和《九月寓言》到刘玉堂的“沂蒙系列”、赵德发的《缱绻与决绝》,再到陈占敏、刘玉栋、凌可新等人的小说,都是拥有全新齐鲁民间文化形态的文本。
扎根齐鲁的写作,山东作家也全力建构了齐鲁大地的文学地标。如冯德英的胶东大地,张炜的芦清河、狸洼镇、葡萄园,莫言的高密东北乡,尤凤伟的石门,刘玉堂的沂蒙山,李贯通的微山湖,张歧的小渔村,路也的木渎镇,宗利华的香树街,艾玛的涔水镇,范玮的孟村,阿华的梨花镇等,被建构成一座座包蕴着作家精神寄托和文学理想的齐鲁文学地标。
忧患深挚的道德理想主义
无数评论家认为,张炜的作品有着浓郁的道德追问感和家园情结,乡村乌托邦一直是他虔敬信仰的精神宿地,从《家族》、《柏慧》到《外省书》、《丑行或浪漫》,对乡村的诗意想象一直是他恪守的文学观念。洋洋450万字的《你在高原》更是一部高扬仁爱、悲悯、大德大美之情的“时代大作”,其理想主义者行走的意义与价值勾连起整部小说气象恢弘、意蕴深厚的精神脉相。尤凤伟的作品从《中国一九五七》到《泥鳅》《色》,总能在对历史与当下的反复睇视、对乡村与城市的反复观照中,表现知识分子悲悯济世的道德情怀。
道德化叙事倾向作为山东作家的显著共性,主要表现为对底层民众苦难生活的现实关怀等方面。贺仲明称,也许与山东地方浓郁的儒家文化氛围有关,山东乡土文学大多表现出比较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对乡土持一定的留恋和守望态度。但值得注意的是,山东作家的这些创作出发点不是个人,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化姿态,而是密切关联着对乡村的现实关怀,对乡村现实权力的批判,对农民生活和乡村境况的忧虑,与道德文化批判密切结合在一起。
epaper.qlwb.com.cn/qlwb/content/20130826/ArticelA17003FM.htm
“文学鲁军”代表山东走出去 齐鲁晚报网 2013-08-26 14:12:11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贺仲明称,乡土文学独特的文化价值观,与乡村大地之间的血肉关联,以及别具个性的审美形态,都决定了乡土文学是一个值得作家深入... 百度快照 |